“每一户人家都要上!”立新村杨家村民组组长杨秀芳说。在嘉定新城(马陆镇)立新村杨家村民组,全体村民都参与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村民组长杨秀芳在得知疫情的第一时间,就拟定了村宅的看守计划,将值勤志愿者的名额落实到每一户,这一方案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
全村出动“约法三章”
在接到疫情防控任务后,杨秀芳连夜召开村民组会议,拟定值勤排班计划,由年龄偏大的和女性村民值守白班,年轻男性村民值守夜班。为保证工作效率,每个班次安排三人执勤,要求两人实时在岗,一人灵活替补,所有人员不得缺勤不得脱岗。值勤的志愿者不仅要守住本村通行的唯一出入口,还要给进出的村民量体温、收快递、处理各类应急事务。方案制定后,立即张贴在公示栏、村民组办公室、村民组临时工作站处。
忙完了这一切,已是深夜,杨秀芳又紧急拉了一个村民组村民微信群,将方案发布出来,她说:“现在是非常时期,不能商量。外面疫情闹得很凶,只有我们守得越实,里面的人才越安全。我相信我们的村民都能够理解这份良苦用心。”结果也正如她所料,村民们都积极响应非常配合,想要加入到临时工作站的任务中。
党员带头冲锋上阵
早上6时,村民黄金龙匆匆吃过早饭,戴好口罩,拿上灌满热水的保温杯,赶往在杨家村民组唯一出入口的临时工作站,与晚班的执勤人员交接班。虽然交接时间是早上七点,但黄金龙每次都会早到,“执勤为大家,也是为自己。我是党小组长更应该带头参与。”他一边接过晚班时记录的人员登记表,一边向记者说道。
正是上班早高峰时分,黄金龙和志愿者依次检查往来村民手中的绿色进门证和红色出门证。虽然人多有些许应接不暇,但大家都非常配合地停车排队亮出证件。据村民们介绍,有时不是黄金龙的班,他也会过来帮帮忙,受他鼓舞,大家值勤时也都精神百倍,从不喊累。
中午12时,72岁的老党员胡秋林来到临时工作站,跟正在值勤的村民说:“你们去换班吃饭吧,我帮你们看一会。”虽然她已年逾古稀,但村里的值勤任务她依然冲锋上阵,只要一有空就过去值班,她说:“村里有些人还要去上班的,值勤也不能累坏身体。我是老党员,国家有难就要出力。”
坚守自己的家园
晚上7时,村民杨旭赶来值夜班,但他并不是从家里过来,而是刚刚从北管村的志愿值勤点位上回来。“这里有村民送来的牛奶、点心、泡面,晚上不会饿的。”当记者问及他晚饭有没有吃饱,夜里会不会饿、会不会冷,他笑着回答道,“我从家里带了一床被子过来,铺在靠椅上足够暖和。”他的笑容里掩盖了疲惫,展露的尽是坚韧,而作为“年轻同志”,他也已年过半百。
据杨秀芳介绍,之所以能够实行每户看守计划,也是因为村上的房子大多都被翻新改建过,村上有许多原住居民都没有搬走而是住在翻新的房子中,所以才能凑齐每家每户出人值勤。但有一位叫李彪的居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新村民”,他三年前才来到杨家村民组居住。这一次看守计划,名单上也有他的名字。杨秀芳打电话联系他,他说:“既然我住在杨家村上,那我也是杨家村人,叫我一定不会推辞。”就这样,李彪与“老村民”一起融入到杨家村民组的村民大家庭中,坚守在临时工作站的第一线。
目前,嘉定新城(马陆镇)立新村杨家村民组看守计划共有28位村民志愿者参与其中,志愿者年纪在五十岁至七十几岁之间。在经过实践和调整后,目前白天是两人一班,晚上增加一人值班。白班时间是早七点至晚七点,晚班以此类推,实行全天24小时无间断值班。杨家组村民们既是参与者又是守护者,集结着这个大家庭的力量守护自己的大家园。
新民晚报记者 徐驰 特约通讯员 殷佳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