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_ 山东人口红利用尽,能否借鉴江苏经验再次激发,实现赶超

自2015年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人们把经济增长的关键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从单纯依靠投入要素的增加转向经济效率的提高。改善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培养技能劳动力,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这是当前和今后经济增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前,山东经济也面临诸多难题,2017年山东省人均GDP为7.29万元,低于江苏(10.72万元);山东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同时又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全省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110多万人,远高于江苏省,但经济总量和经济活力却不及江苏省。

从GDP总量的全国排名看,山东居于第三,江苏第二。从工业基础看,山东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比重高于江苏。无论是GDP总量、人口总量还是工业基础,山东都优于江苏。但从地理区位来看,江苏比山东更具优越性,江苏地处长三角经济区,承接上海、浙江等产业梯度转移,能够带动整个江苏特别是苏南经济发展。

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2018年初,山东省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以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和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经济质量,形成产业优势。因此,以江苏经济为参照,借鉴江苏经济的区位效应和城市效率,研究山东经济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摆脱增长困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自去年以来,山东成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首个综合试验区,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动能,以期能够尽快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为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实际上,自2011年以来,山东人口红利下降,增长率更是连年下降为负,迫切需要找到应对措施来缓解人口红利枯竭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全国普遍面临的大问题。山东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江苏,且近年来比重在不断上升。除了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就业率,更要关注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动。山东库兹涅茨效应(即经济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收入分配先扩大再缩小的一种经济学现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江苏高,这表明山东农业部门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效果更强。

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随着80后、90后农民工成长起来,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对城市和职业的要求更高,对未来的规划更清晰,因此城市部门要做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不光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山东城市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急速下降趋势,但毫不疑问,它的贡献仍然是最大和最重要的,对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山东城市部门人均劳动生产率对于山东经济的转型升级十分重要,起到拉动经济和稳定社会的双重作用。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要求下,在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总体布局下,政府、企业、劳动者均需转变思维,积极谋求发展。

1 提高人口数量,延长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最终要靠就业来实现,既要通过就业创业扶持体系安顿好化解过剩产能分流出来的职工,又要积极创造新的劳动力就业。国家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从计生部门统计看,山东成为“最敢生”的四个省份之一,提高人口出生率,既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和生活压力,又可以为经济储备劳动人口,提高劳动参与率,延伸数量型人口红利。

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2 增强人口质量,提高劳动技能

重视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劳动者技能,既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缓解人口红利困境,形成一个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力大军,形成一个保障发展的人力智力支撑,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3 加快推进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扩大库兹涅茨效应

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进入城市部门,这是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城乡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教育差距等进一步固化了劳动力的这种流动。

山东要统筹区域协调、城乡一体,一方面要强化法制保障,要求城市相关部门有序、快速推动山东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维护并规范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包括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各项保障工作的配套进行。另一方面,要发挥山东农业优势,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供绿色优质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发展。

4 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城市部门生产效率

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是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唯一路径,无论是劳动节约型创新还是资本节约型创新,都将带来产业的优化升级。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探索多种创新模式,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形成产业集聚,完成经济转型增速。

表1 山东与江苏经济增长供给侧因素分解结果比较

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表2 山东与江苏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因素比较

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