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基金申请又快要进入关键时刻了,这也是一年一度高校教师最要命的时刻。看那些个博士们,不管是进了“985”还是不入流高校的,一个个都是很着急,到处求医问药,指望能从高人那里获得制胜法宝。在我看来,做学问,要学乌龟的慢爬,切忌兔子的急跃,赢在其中不一定赢在其终。
博士毕业不会写标书或写不好标书,就是典型的赢在其中不一定赢在其终,因为写标书的基本功其实都已贯穿在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只要是自己独立地完成了博士学业的年轻人,应该都有能力写好一份基金标书。省略或轻视了博士生培养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在以后的工作中遭“报应”的,例如,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是培养和锻炼项目申请能力的两个最重要环节,特别是开题报告,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其实就是一份基金标书,重论文轻开题的结果是今天纵然拥有一堆SCI,也不知标书从何下手。
不管怎样,求人不如求己,年轻人能够熬过博士,就有能力独立地写好一份标书,对此一定要有充分的信心。之前看过一篇《“卖菜刀”与“写申请”》。写申请有什么难的呢?从做法或思路上讲,写申请不就是卖菜刀嘛!脑中想不出的时候不妨多旅游,旅游的时候别只顾看风景,还要多听听卖菜刀的小姑娘耍嘴皮子。你的家里肯定不缺菜刀,你内心里十有八九也不想从遥远的地方自掏腰包带把菜刀回去,但你听了卖刀姑娘的一席谈之后,你定会hold不住也要捎上一把的,至少心里会惦记。如果我们能把标书写到卖刀姑娘的嘴皮子那种地步,评委肯定也会买上一本的。
还有一篇《基金申请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写申请有什么难的呢?一份标书不就是一篇作文嘛!不会的时候别一棵树上吊死,只惦记自己的导师,要多回忆中小学时期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说,一篇好作文的标准很多,但无论如何它必然是立意新颖、中心明确、认识深刻、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语言生动的。我把它提炼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中心思想”,“两个基本点”是指“创新点”和“卖点”。只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牢牢抓住“两个基本点”,那么基金申请就会无往而不胜!
现在我想提醒或强调的是,一份基金标书其实就是一个开题报告,能够开题就能够写标书。也许很多博士在这方面有天生不足,因为大伙在博士期间只急论文不急项目,说是开题,其实是导师授题或学生受题,开题报告只不过是做了点剪贴工作,将导师的标书剪贴到自己的报告。偶有导师对学生只授领域不授题目的,这种做法其实最能锻炼撰写标书的能力,但在急功近利的现实压力下,学生很难接受,导师也很难摁得住。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往往是死到临头才会想起它的重要性。不过纵然有天生不足,也要相信,能够写出SCI就一定开得了题,因此也写得好标书。
所谓开题,不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100度让它开,否则,你烧到80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开题就是要开新题,要提从来没人烧过或自己烧过但还没烧开的那壶水,重开或重启炉灶,开始烧或接着烧。写标书,就是把你烧开过的水提给评委喝,证明你能烧水;把你没烧开过的或准备开始烧的一壶水提给评委看,让他信服你要烧的水也可以喝、很好喝;评委如果喝到杯里的开水,还盯着壶里的冷水,甚至还想着山上的泉水,就肯定不会像从前的那位知县白老爷一样白喝不买单了。
面对撰写基金标书这种事情,其实人人都感觉挺头疼的,都不例外。今天拿基金申请一事再调侃一回,目的是要告诫自己和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贯彻执行“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