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梁山3月21日电(岳一桐、唐嫣)“老师,这个问题我做不到。你能教我吗?”“老师,今天娃娃按照要求背诵了课文,还默默地写了诗。"...新一轮“皇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四川各地学校“停课、继续学习”,随时响应家长信息,已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红莲乡中心学校教师阿诗延库的日常工作。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原因,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一度严重滞后。自2000年以来,四川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丰富教育体系,以教育为桥梁,打破贫困“壁垒”,通过“一村一子”、凉山彝族地区教育扶贫促进工程、“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等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飞得更高”。
28岁的阿信珠从成都师范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家乡教书。明亮干净的教室和宽敞的操场让她感慨,“学校建得很漂亮,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当我学习的时候,我的条件不太好。一个班只有20或30名学生。现在我教的班有60多名学生,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
”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巩固,为凉山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2012年以来,凉山州已投资86.3亿元(人民币,下同)改善办学条件。截至2018年底,凉山州共有各类学校1572所,“一村一孩”1011所小学和3117个村级学前教育中心目前,凉山州有117.83万名学生。
金阳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局长儿谷子河告诉记者,教育现在是梁山的“热门话题”。每个人都在讨论如何提高孩子的表现,让孩子上大学,参加研究生考试,甚至出国留学,以便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好的生活。“最近,由于疫情,学生们在家通过电视和互联网上课。为了保证娃娃研究的进度,县内某乡镇的电视机一度脱销。“
大多数彝族人普通话很差,听不懂老师说的话,跟不上学习进度。这曾经是彝族学生进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的一个“难点”。
为此,凉山州财政投入20亿元实施“一村一子”和“一乡一园”工程,建设348所乡镇幼儿园,大力开展“先学普通话后上学”
近年来,凉山州进一步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每年将4400多名初中毕业生送到成都等地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在过去的五年里,凉山州共招收了14789名彝族“9+3”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工作,摆脱贫困。
是凉山彝族地区首批“9+3”免费职业教育项目学生之一。25岁的石义谷(音译)是金阳县马依祖镇的居民,他回到家乡后在一家幼儿园当了老师,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如果不是‘9+3’,我可能已经辍学在家务农了。现在我有了这笔收入,阅读改变了我的生活。”“
”从“读书”到“读好书”,梁山也在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资源的下沉通过“网络+教育”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目前,凉山有1215所互联网接入学校,17000多间教室已建成“半班通”。普通高中利用成都市第七中学的优质资源,初中利用成都市石狮中学的优质资源开展远程录播教学,而小学则注重“本土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展远程植入教学。
”向天歌曲乡鹅”坐在家里看电视的“班”里,金阳县红联乡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赵认真地读着诗,“我最喜欢语文课,希望早点开学7岁的赵用流利的普通话告诉记者,她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医生。我们年轻时没有坚持学习。现在出去工作或做生意不方便。真遗憾。”"温的母亲赵元兴坐在一旁笑了笑."只要宝宝能读,我就给它喂奶,最好能拿到博士学位(结束)
责任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