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和减费的积极效果不断得到证明。

——1-

主持人范

嘉宾

中国金融科学院副院长白敬明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张斌

国家经济研究院战略税务研究室主任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大,中央政府已提出要做好“稳中求进”的工作2019年,实施了更大规模的减税和减费。尽管该政策仍在进行中,其对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影响仍有待观察,但结果和影响已经初步显现。为此,《中国经济时报》邀请了几位专家来分析减税和减费的实际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的积极影响正在逐渐显现。今年,中央政府实施了最大规模的减税和减费政策。总体效果如何?

白敬明:2019年主要新的减免税政策实施时间相对较短,其对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和综合影响还有待观察,但积极影响已经初步显现,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黄建辉:一般来说,企业减免税规模较大,纳税人有很强的获利意识。对市场信心、市场活力和纳税人负担的积极影响已经初步显现

张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最新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共新增税费1783.4亿元,其中新增减税1510.9亿元,新增社会保险费2725亿元。从减税的税收构成来看,新减税主要包括增值税改革中新减税7035亿元,其中去年5月1日增值税税率调整结束时减税1184亿元,今年增值税改革中减税5851亿元。小微企业包容性政策新增减税1827亿元。个人所得税两步改革在新的减税措施中总计4426亿元。

白敬明:当前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同期税收增速,宏观税负明显低于去年同期201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593.3亿元,可比增长率为6.3%,当前价格增长率为7.6%。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8.46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国家税收9244亿元,同比增长0.9%当前201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远高于税收增速,相应的宏观税负持续下降。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6月,国家税收收入同比下降6%。在18种税收中,6种税收的增长率为负。减税政策中涉及的大多数税种的增长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为负。其中,以个人所得税收入为主要减免税科目的同比下降30.6%

减税和减费的效果是真实的。《中国经济时报》:如果具体分析减税和减费的效果,减税和减费会有什么收益?

白敬明:企业整体受益,但企业之间的减负度和收益感各不相同。减税和减费意味着政府让企业受益,让人民受益。从相关数据指标来看,减税和减费是实实在在的,对企业整体来说是有利的,但每个企业的利益必然不同。

减免税费帮助稳定就业今年的减税和减费政策对稳定就业有三个积极影响:第一,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利于就业,而增值税的减税可以有效地节约企业的资本流动,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来扩大规模、招人和吸纳就业。例如,增值税深化改革带来的6.5%的减税将用于增加新员工。第二,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政策有利于小微企业共度难关,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要载体,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第三是降低社会保障费,这将减轻就业负担,鼓励企业雇佣更多员工或减少裁员。

给予小微企业包容和有力的税收优惠,这是2019年减税和减费的亮点。减税政策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地方“六税两费”,涵盖了小微企业的大部分主要税种。2019年上半年,在所有新的减税措施中,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6712亿元,占减税总额的65%。其中,民营经济市场参与者享受小微企业普惠政策新增税收减免1025亿元,占小微企业普惠政策新增税收增减的88%。这无疑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7%。

税费减免保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促进运行质量提高自2018年底以来,中央政府已发出信号,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实质性减税政策,从以前的税基型和“优惠”税费减免转向税率型和包容性减税,以更有效地稳定和提振市场预期自2019年以来,随着税费减免的落实,各种税费减免政策相继出台。市场参与者将使用节省下来的税费资金来扩大投资、增加研发、雇佣人员等。减免的税费用于增加研发和扩大规模,这可以直接刺激市场投资,而就业、更高的工资和更低的价格可以促进就业和间接刺激消费。因此,减税和减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从而确保2019年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税费减免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本轮减税和减费的“主线”是增值税,主要是降低工业制造业的税率。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减税和减费政策相互叠加。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了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自2019年4月增值税改革深化以来,制造业减税效果明显。制造业的减税和减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大规模大幅度优惠有力地推动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税费减免巩固消费基础地位一是减轻个人所得税负担,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而刺激消费;二是降低增值税率,减轻市场主体的负担,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市场参与者可以吸收就业、提高工资、增加居民收入或降低零售商品价格,从而在刺激消费方面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三是减轻小微企业负担,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

税费减免政策促进商业环境优化为落实减免税政策,地方税务机关主动创新,简化纳税手续,缩短纳税时间,进一步优化经营环境。

纳税人感觉大大增强随着新的减税政策的逐步实施,企业收益感不断增强,居民的个人减税意识大大增强。

重视减税和减费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减税和减费在实施方面有哪些问题?

白敬明:虽然减税效果明显,但仍存在抵扣困难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减税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营业税的改革和提高。总的来说,减税效果是明显的,但也存在扣除困难等问题。总的来说,一些减税政策肯定是可以减税的,但由于传导机制的不同,减税效果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布是不同的。一些减税政策,如加速折旧,有利于高质量的发展,但一些企业可能缺乏参与的热情,因为减税的数量少,减少税收的财务成本增加。从宏观角度看,核心问题是如何弥补大规模减税和减费带来的财政缺口,以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尤其是对地方政府而言。中央政府自身的财政可持续性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果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经济的拉动效果不好,那么减税和减费带来的收入下降将会对其造成严重的财政收支压力。

政策匹配与实施机制的优化

中国经济时报:下一步应采取什么措施来确保减税和减费政策的全面实施?

白敬明:目前,我国的减税、减费政策主要包括降低增值税税率、增加和减少进项税、保留税的减免、对小规模纳税人的附加税收减免、对小微企业的所得税减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减免以及研发费用的增加和扣除等优惠政策。优惠政策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政策多样,设计复杂。为了确保减税、减费政策能够有效实施,企业能够充分享受减税红利,税务机关和相关部门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优化政策实施机制。

完善增值税减税政策传导机制税收政策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作为传导机制的实现。特别是,增值税作为流转税的一种转移特征,其对企业的减负效应将受到上下游企业价格变动的挤压。企业应同时关注增值税销售端降价的压力和购买端博弈能力的变化。当前,在实施降低增值税税率政策时,应注重优化实施机制,理顺价格传导机制。可以考虑由税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来引导企业的定价行为,防止一些企业滥用垄断地位攫取过多的减税红利,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减税利益共享。

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降低纳税人享受优惠政策的成本对于重点群体、退役士兵、生产能力搬迁、异地扶贫搬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公共创新空间等税收优惠政策,要求纳税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向税务机关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税务机关随后将从许多部门获得相关信息,如工人来信、发展和改革、扶贫办公室和人民团体,以供核实。但是,目前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传递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减税和减费政策的实施,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削弱了企业的减税意识。因此,在制定和实施相应政策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信息共享和传递机制,协调相关部委联合发布配套信息共享文件,降低企业数据需求,减少基层税务部门从第三方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阻力,提高减免税政策的实施时限,增强企业收购意识。

积极推行减免税费政策,同时也允许企业选择不享受某些优惠政策。制定和出台税费减免政策并不意味着所有符合优惠政策要求的企业都愿意享受。虽然我国目前的征管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的征管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的减税,企业可以享受少量的减税但财务或管理成本增加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税务机关应尽最大努力完善配套政策,优化税收服务,确保减税和减费政策的实施,但另一方面,税务机关不应坚持企业的减税和减费政策可以全面实施。它们应该给企业减税和减费政策的选择,并允许企业有选择地不享受某些减税和减费政策。

加强减免税政策效果评估,发挥减免税政策的导向作用随着减税和减费政策的不断出台,减税和减费的种类和金额都在增加,但减税和减费政策的出台、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最终的实施效果需要进一步规范。建议建立和完善税收支出预算,加强对减免税政策效果的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合理引导企业利用好减免税政策,增加研发投入,扩大有效投资。

及时调整和完善现行减税和减费政策

中国经济时报:包容性减税和减费政策容易实施,但一些有条件限制的减税和减费政策也可能存在一些地区或企业无法享受的高减税政策门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张斌:在落实减免税政策的基础上,从优化政策执行、促进纳税人落实政策、保持政策稳定和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有必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有政策。也要合理考虑出台更加优化、简洁、清晰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企业并购意识。

完善增值税出口退税制度除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和国家明确规定不鼓励出口的产品外,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出口原则上实行零税率和全额退税。这不仅是应对当前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和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环境,促进出口,提高国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持税制中性,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全面建立增值税抵扣制度增值税免税退税制度有利于消除免税对企业营运资金的占用,提高企业的现金流量。但是,现行的制造业增值税免税额和退税政策还规定“从2019年4月起,连续6个月(季度税,连续两个季度)的增量免税额大于零,第6个月的增量免税额不低于50万元;税收信用评级为A或B;自2019年4月1日起,如果您不享受“即征即退、先收后退(退)”政策等条件,您可以根据政策执行情况适当放宽条件,建立正常的留存、抵免和退税制度,让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该政策。

适当降低了一些优惠政策的门槛。目前,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门槛较高,受益群体较少。例如,在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针对风险投资企业的税收激励措施和针对物流企业仓储场所的税收激励措施的合格纳税人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建议针对此类税收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标准和认定门槛,使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能够平等享受减税红利。

加强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序衔接一些税收政策连续性差,存在政策空白期,妨碍纳税人及时享受税收优惠。建议有时限的优惠政策在到期前及时进行评估和分析。如有必要继续执行,应及时下发连续性文件,确保有序衔接,使纳税人有更稳定的预期,更好地享受政策。

及时制定和完善支持企业研发创新的政策鉴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以及美国政府对华为等国内高科技企业的禁令,为了支持中国的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也有必要考虑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税收支持,及时制定和完善对R&D企业创新的支持政策。

树立了“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理念。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实施减税、减费政策多年,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从长远机制来看,税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白敬明:从减免税政策的设计理念来看,一些短期政策已经没有必要零敲碎打地出台了。相反,应着眼于调整和完善基本税制,根据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税收理念,具体设计减税和减费政策。

目前需要重新树立“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理念。这一原则对规范和完善我国税收制度,加强税收管理,保证税收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要继续强调“宽税基、低税率”的原则,深入推进税制改革,在税收征管趋于完善的格局下,营造宽覆盖、低税负的税制环境。

“宽税基”要求,一方面,在保持适度宏观税负的前提下,尽可能合理地扩大税基范围,增加环境、社会保障、财产等现代税收。,并扩大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的征收范围。另一方面,要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取消不合理、不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低税率”主要解决名义税率偏高的问题,缩小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对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支付等主要税种,一直存在“高标准、低征收”的弊端,或者因为征收管理长期不到位,为了防止税收流失,必须制定较高的名义税率。目前,随着税收征管能力的提高,较高的名义税率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降低名义税率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降低主要税率的一个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积极抑制政府攫取过多财政收入的能力,将宏观税负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合理限度之下,并推动政府支出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另一方面,面对某些税率明显偏低、税负明显较轻的税种,也应适当提高税率,实现适度、合理、公平的税负。

进一步拓展通关减费空间

中国经济时报:有观点认为,在减税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加大通关减费力度。降低费用和减轻负担的空间有多大?

张斌:进一步拓展减费空间,加强收费管理,确保减费措施落实。经过几年的连续减费,目前在地方一级设立的行政收费很少,在地方一级进一步减费的空间也很小。为了今后进一步减收费用和减轻负担,确保减收费用和减轻负担的效果生根发芽,有必要从中央一级开始减收费用,并加强地方一级的管理。

1是从中央层面作出努力,结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制度改革和收费基金项目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中央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项目,并降低收费标准。二是结合“发布管理服务”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对中介机构等第三方服务的收费项目、依据和标准进行梳理、规范和公开三是进一步完善价格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监管,做好事后监管,巩固清收减收成果。四是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实施收费资金清单实时动态更新系统,建立健全违规收费举报投诉、抽查、曝光问责、联合惩戒机制,加大乱收费和违规收费查处力度。

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应对财政减收

中国经济时报:连续几年的减税和减费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可以看到,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越来越大。应采取什么措施使减税和减费政策可持续?

黄建辉: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地方政府减税和减费的压力。降低税费、增加财政支出和控制财政赤字是“财政不可能的三位一体”。如果不削减开支,不协调资源,就难以实施大规模减税和减费。减税和减费政策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迫使它们减少收入。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财政削减的问题。

目前,中央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通过增加特定金融机构和中央企业的利润以及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来平衡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近期,中央政府应加大出台民生财政政策的力度,关注部分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强对县级财政的保障。

和地方财政要做好“勒紧裤腰带”的准备,合理“开源节流”一方面,要减少和保证行政支出,确保“三包”支出;另一方面,要挖掘地方国有资产的非税收入潜力,通过实施减负政策,节约和扩大税源,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应注意协调实施减税与完成税收预算任务之间的关系,并加强税收征管。强调完成税收预算任务既不会影响减税政策的实施,也不会影响税收征管和“应收税款的征收”中长期内,在当前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和支出责任改革的基础上,加快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完善地方税制改革,稳定地方政府预期。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