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9日下午,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新的《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表》增加了关于"法定赡养费、赡养费和扶养关系的其他成员"的信息,并计划检查没有同居的法定赡养费、赡养费和扶养关系成员的收入,以计算赡养费、赡养费和扶养费。
何指出,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救助要树立价值取向,强化家庭责任,避免“子女高收入、老年人低收入”的现象
根据李勇的介绍,《办法》与以前审查确认的“低保”申请相比,更方便、更实惠,简化了申请程序。根据实际情况,对调查核实方法进行了优化。实施分类管理,推进动态管理精细化;统一文件推进救灾管理规范化
对于动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分类管理,定期审查,对家庭成员中患有严重疾病、严重残疾且收入基本不变的低收入家庭,每年审查一次;对于经济条件和家庭成员基本条件在短期内相对稳定的低收入家庭,应每六个月进行一次审查。收入来源不固定、有劳动能力和工作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每季度复查一次“
《办法》为原“低保”申请表“一减一增”其中,“收入”一栏不再细分,而是统一为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关于“法律支助、照料和抚养关系的其他成员”的信息,并将检查没有共同生活的法律支助、照料和抚养关系成员的收入,以计算支助、照料和抚养费用。
自今年5月起,《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实施以来,上海市民政部门通过调查和听取公众意见,认为尽管上海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机制不断完善,程序不断规范,近年来工作日趋精细,但目前的救助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定位,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以更好地满足贫困人口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例如李勇指出,救济对象申请救济的方式比较方便;基层希望低保审核和确认程序更加规范。越来越多的社会救助政策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整合。对救济对象的违法和“保险欺诈”行为的执法和处罚需要通过制度来规范。与此同时,仍有一些困难群体因无法获得政策或自尊等因素而无法被纳入相关政策援助的范围,从而成为“沉默的少数群体”。在极少数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救助“人际关系保险”、“关系保险”以及需要加强预防救助基金管理等。
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已经颁布实施了《上海市社会救助管理人员和村委会工作人员近亲属社会救助项目备案管理办法》;调查研究制定了《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从10月1日起实施);“社区社会援助顾问”制度已经试行。与此同时,上海民政部门加强了政策,加强了综合执法,并探索了加大对保险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据李勇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市城乡居民135,963人,居民182,942人。去年以来,上海市民政部门开展了“低保”专项治理,重点解决了“错保”、“漏保”问题,查处了“低保”工作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进一步提高了低保管理水平。上海对低收入居民实行了动态管理制度。自2019年以来,3,066个家庭共收到20,551人次,由于不符合条件,"低收入居民"被及时终止。
上海市民政部门重点对2018年以来已提交“低保”申请但未通过审批的家庭进行了批量调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丢失保险的案例。在调查中,那些当时不符合条件但现在符合条件的人被及时纳入救援。
自1992019年以来,上海市和区民政部门到街道和村庄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低保”申请受理、审批、公示和动态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政策执行情况,以及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李勇表示,下一步将是立即通过数据库提取一定数量的对象,并委托第三方进行调查,以检查是否存在任何“错误保险”问题,“并将其作为一种机制在未来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