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强化和解决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的“两个弱势困境”

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专访张智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8日(记者苏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海外企业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和摩擦越来越复杂,维权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国际贸易与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上,许多嘉宾支持企业。座谈会结束后,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智成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

维权服务更加务实打造“一平台、一中心”服务框架

记者: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呼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促进企业海外维权请问国家知识产权局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企业海外权益保护?

张智成: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知识产权纠纷的频率明显增加,企业维护海外知识产权的难度越来越大。国家知识产权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海外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主要包括:

199,在权益保护方面,努力构建“一平台、一中心”的服务框架

“一个平台”是指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旨在加强信息供应,解决企业获取海外知识产权信息困难的问题。

搭建海外知识产权信息平台,自2015年起推出微信公众号服务,为公众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制度环境、实用指南、服务机构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基本信息

目前汇集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1400多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概述了20多个国家的知识产权环境,并提供了350多个涉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信息。目前,

“志南pin”已经推出了资源查询微信小程序和海外知识产权专家在线答疑微信小程序,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

“一个中心”是指由我们和贸促会共同推动建立的全国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与指导中心,旨在加强维权和指导服务,解决企业处理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经验不足的问题。7月10日,全国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在

199年会上,中心的业务将投入试运行。公众可以通过窗口、电话和网络平台三种渠道申请处理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指导、咨询和服务。

在国际合作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与各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密切沟通与合作,牵头签署并推动实施“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联合倡议”和“合作措施”。2018年,第一批有效的中国发明专利在柬埔寨注册,中国发明专利审查结果获得老挝批准。专利起诉高速公路合作伙伴增加到28个

此外,智南针具平台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的专业律师事务所合作,在美国、日本、巴西、印度、西班牙、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为创新主体编制并发布了知识产权实用指南。目前,指导中心从各国招聘知识产权专家的工作也已正式启动。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加大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分销和权益保护的支持力度,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促进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及时发现企业“两个弱势困境”

记者:中国企业在维护海外知识产权方面面临哪些问题?对策是什么?

张智成:前一段时间,在“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记住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赴京、粤、浙等地对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

调查,近年来,企业遇到了许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这些纠纷容易频繁发生。企业海外维权面临“两弱困境”:

“两弱”。一是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中小创新型企业缺乏产品或品牌保护意识,缺乏国际市场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通常只有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们才发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二是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业务能力薄弱。一些中小企业,甚至许多技术领先的独角兽企业,知识产权投资不足,缺乏有效的权利积累和保护机制。一些技术创新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人员。一旦他们遇到纠纷,他们就无能为力,不知道如何处理。

“两难”。首先,很难找到资源。知识产权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地域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制度。要处理海外的知识产权纠纷,必须熟悉本地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并获得本地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持。许多企业不太重视和积累这些资源。他们经常在遇到问题后临时开始相关工作。另一个是维护权利的艰难过程。企业在处理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时面临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语言、交通和其他因素也会增加成本。因此,许多企业在遇到纠纷后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在努力应对。除

外,调查还发现,随着中国企业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中国企业的商标在一些国家注册,产品被非法复制。商业秘密的流失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等等。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海外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推动平台向本地延伸,加大平台推广力度;探索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使海外纠纷应对指导服务不断下沉和延伸,惠及更多企业同时,加强对企业和服务机构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培训,加强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境外展会纠纷解决指导。

指导中心:版权保护“服务器”/规则“扬声器”/能力“助推器”

记者:你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的情况吗?

张智成:目前,中国正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显著增加。全国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的目标是:针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中的难点和难点,建立国家层面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建立中国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指导和援助机制,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纠纷防控意识和处理纠纷的能力。

建立全国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和指导中心,满足时代和需求。这是深化“管理服务”改革、优化经营环境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中国广大国际开发企业的殷切期望。指导中心不仅要成为企业维护海外权益的“服务器”,还要成为海外规则的“扩音器”。它还应成为企业增强知识产权国际化和发展能力的“助推器”,以促进更多中国企业了解、尊重和适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制度规则,增强其保护和适用海外知识产权的能力。

现在,业务指导中心已经正式开始试运行。在中国依法注册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法注册的行业协会、商会、行业协会等。从现在起,您可以通过海外信息平台或“智南针网”的指导中心窗口提交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指导申请。符合要求的申请将在5-20个工作日内收到公益建议或指导。

推动知识产权记者“严格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共保护”:新中国即将迎来70周年。请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变化。

张智成:知识产权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发明或创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对专利和商标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经过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极大地释放了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者的创新。在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过程中,我们都记得一些知名品牌和产品,它们推动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我们的消费者会选择“长城雨衣”、“长城风扇”、“上海品牌汽车”、“上海品牌手表”等知名产品。这些都是我们历史的记忆,实际上是知识产权制度作用的生动展示。此外,专利制度的实施对于释放改革开放初期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当《专利法》颁布时,出版《专利法》全文的报纸据说被洗劫一空,科技工作者四处奔走,互相讲述。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知识产权大国。我们的成就得到了全社会和全世界的认可。

就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满意度而言,近年来增长迅速,从60个区增加到75个区以上,社会满意度越来越高。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就来看,我们也是唯一一个进入创新型经济体前20名的中等收入国家,排名逐年上升。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的成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知识产权对于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以

为例,现在人们的生活更追求质量,对质量的追求离不开品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企业竞争更加注重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和创新服务,专利制度在这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种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有利于文化传承,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自觉和独立。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也可以向全世界推广中国品牌和产品。

作为一名知识产权从业者,充满了自豪感,但也深深感到未来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目前,企业面临着许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有一些企业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获取相关资源和有效维权的能力相对较弱。

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加快建设大规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格局,推进知识产权“严格保护、大规模保护、快速保护、共同保护”,满足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增长的需求,积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部署。

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新起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各项部署。展望未来,重任在肩,我们满怀豪情。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