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9点,在珠海东澳岛,汽笛一响,载有岛屿特产的“筋斗云0号”正式启航,前往香港珠澳桥。
此刻,他吸引了中国科学院陈可院士、中国工程院王玉明院士、徐德民院士、姜德生院士、姜德生院士、朱英富院士、蒋庄德院士、李德群院士、邱志明院士、严新平院士等,并与港澳、内地着名大学和科学研究院70多位专家教授作了现场见证。 这艘船有什么特别的吗
原本是国内自主开发的第一艘具备自主航行功能的货船,这次是第一次成功的自主航行。
首航成功突出自主航行技术的优越性
“筋斗云0号”自主货船是由云航智能开发的,在此次首次航行前多次完成遥控和自主航行试验,此次首次航行是我国首次自主航行货船货运试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表示,“筋斗云0号”是推进智能船舶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实现此次货运自主航行的首航,正式开展自主航行的探索和实践,推进智能航运发展进程,迎接智能航运时代的到来。 ’他说
“筋斗云0号”自主货船是按照中国船级社《沿海小船入级和建设规范》的要求设计和建设,按照IMO《MASS临时试航指南》开展评价和测试的自主航行货船。
考虑到开发的持续性和系统的移动性,船体参照了“国际拖曳协会”推荐的KVLCC2线式,完全保持了母船的水动力特性和操纵性,船舶的直线稳定性和旋转性与原船的高度一致。 船体设计考虑到货船推进系统的特性,始终从螺旋桨推进,采用流线型普通舵操纵,其运动和动力特征具有较高的非线性,作为欠驱动系统,其控制维度高,惰性显着。 由于船体结构、水动力特性、操纵性等方面与常规货船一致,该船所具备的自主航行系统可以利用雷诺系数和傅德系数快速转换控制参数,在传统货船上迅速推进应用,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筋斗云0号”从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了引进自主航行系统的需要,采用数控技术和电气化推进系统,是船只整体具有远程监控和报警功能的典型数字船舶。 自主航行系统的构建充分借鉴了“网络控制系统NCS”、“信息物理系统CPS”、“分布式计算DCS”等领域的成熟经验和技术,在平台基础上构建了支持算法的系统,在能够进行船端“感知”、“决策”和“控制”的同时, 利用“数字双子技术”在岸基控制中心实时监测和控制船舶,最终实现IMO海上水面自主船( MASS )四级自主航行。 其次,项目团队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多船会避免冲突,自主依靠离泊试验,实现内河自主航行模式。
“筋斗云”项目逐步开展商用示威
随着智能船舶标准、测试和验证体系的建立,以自主航行为核心的智能船舶技术和产业发展正式进入快速公路。 “筋斗云0号”货船首航成功,对国内乃至全世界自主船舶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成为国内外船舶自主航行和遥控技术探索与应用实践的典范,推动自主船舶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落地。 中国船级社科创考试中心主任蔡玉良向记者表示,“筋斗云0号”的成功初航,对船舶自主航行技术的研制、测试、规范制定具有重要的创造意义。
2017年12月,中国船级社、武汉理工大学、珠海市政府和云洲智能在上海国际海事展上共同启动了名为“筋斗云”的小型无人货船项目。 之后,以船舶智能航行系统开发的云航智能为焦点,开展沿岸货船自主航行的需求论证和评价,考虑到陆岛补给等短距离运输需求,最终确定“筋斗云0号”作为初代试验和示范运行平台建设。 2019年11月,“筋斗云0号”下水交付于12月完成了“筋斗云0号”的遥控和自主航行试验,在上海海事展发表了自主航行技术成果,实现了自主货船的遥控、自主巡航、防撞和遥控,受到业界的关注。
云洲智能理事长张云飞表示,“筋斗云0号”除了利用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开展自主航行技术开发、试验验证外,还将利用大湾区地缘优势开展自主航行模式,积极探索自主航行船舶的运输补给和在海洋领域的商业应用,与船级社、海事、航海保障等密切合作,探索建立自主航行船舶的规范标准
船舶自主航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减少驾驶员实现无人航行,实现了船舶设计建设的革命性突破,同样承载能力可以节约建设成本20%以上,运营成本20%,燃料消耗15%,大幅减少排放量。 对一兆美元的船舶、航运市场来说,空间巨大。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智能航运研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实现无人自主船的实际运营。 2017年国际海事组织( IMO )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8次会议( MSC 98 )将“自主无人船舶”列入新议题。 回顾国内,近两年来,2018年12月工信部等三部委发布了《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 2019—2021年)》,2019年5月七部委发布了《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7月发布了《数字交通发展计划纲要》, 实施国家重点科研计划“船岸合作船舶智能航行与控制关键技术”项目,并没有暗示我国加快智能航运未来发展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