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塞内加尔的年轻人苏拉因为“追求生活”,首次进入义乌的小商品街。
16年后,苏拉成为有名的义乌,甚至是非洲的上司。
现在,他的贸易公司年销售额达到5亿,每个月装载200~300个货物的集装箱被运往非洲。
在苏拉的家乡,媒体称他为“中国制苏拉”。
作为初到义乌创业的外国人,苏拉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义乌发展。 "因为他们知道义乌有机会. "
德国的女儿奈拉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留学后,25岁的奈拉回国不肯接管家里的生意,来义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几年来,奈拉的父母一次性催促她回家,打算在德国开同一家公司,但奈拉总是赞赏她“现在还不是时间”。
奈拉说她来义乌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为了做生意。 在这里,她理解了工作的意思,“即使过了3年,我也必须学习”,继续做生意。
其实,和奈拉一样,赚不到钱的是来自也门的阿尔玛。
作为浙江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汞齐有向北上广发展的机会,但是我觉得应该去义乌。
“在这里你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阿玛尔说。 “义乌的外国朋友生活经常面对诊察问题,在义乌当医生,帮助他们在义乌生活更加坚实。
现在阿玛的家人在义乌,三个孩子也在中国出生。 “每次我们回到自己的国家,都会觉得出国了,是回到义乌回国了,”阿玛尔说。
资料来源:钱江晚报时间新闻记者陈赛叶思意杨子宸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