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伟科
最近,舞蹈类综艺节目“舞蹈风暴”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据节目组介绍,专栏的原本目的是向大众普及舞蹈,提高大众对舞蹈的认识,从而录制推进了具有一定行业热情的年轻舞蹈家。 从效果上看,节目确实推动了舞蹈这一小艺术,给观众带来了感官体验。 但专业来看,“舞蹈风暴”又有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违反了艺术的发展规律。
电视上的舞蹈节目并不少见。 例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我的人生舞蹈”“舞蹈全人民星”、东方卫视的“舞林霸权”、湖南卫视的“奇舞蹈”、浙江卫视的“中国好舞”等,这些节目点燃了大众对舞蹈的兴趣和热情,参加节目的评委和选手也广为人知。 但是,这些节目大多以娱乐为中心,没有深入探讨舞蹈的意义。
“舞蹈风暴”也有同样的问题。 例如节目编程、娱乐化现象严重、专业性低等。 另外,由于节目长度的限制,舞者自我展示的时间很短,长的是1、2分钟,短的是几十秒。 虽然无法以时间的长短来讨论艺术的优劣,但对于舞者来说,几十秒之内无法展示完整的作品,只能是技术性动作的累积。 只根据几十秒的展示来判断舞者、作品是否优秀,这一评价具有明显的娱乐性质,消耗了舞蹈艺术的认真度,偏离了栏目的初心。
笔者认为“暴风雨时刻”看起来是节目的亮点,其实是最大的败笔。 节目只以“跳得高”“稳定”“脸部评价”为基准来测量舞蹈家的水平,是对舞蹈的浅薄认知。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以艺术加工的肢体动作为表现内容,采用了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个基本要素。 从完整的舞蹈作品中提取舞蹈动作,确实是有偏颇的评价。 另外,“暴风雨时刻”只是评价舞蹈演员的技术完成度,忽视其他重要因素,明显不严格,不全面。 从长远来看,如果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大众会把舞蹈引入错误的认识。
此外,“岚的目击者”的评价也过于娱乐化,评审员并没有血腥地评价舞蹈本身,但是过于夸奖,只说与舞蹈无关的话题,无法引导大众正确享受舞蹈。 而且,节目中也陆续出现了动人的故事,与舞者的生活经验强行嫁接,效果也以此为噱头,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感人的故事确实令人感动,但这些故事与舞蹈艺术无关后,人们对舞蹈的兴趣就会分散开来。
至今,舞蹈属于比较小的艺术,电视综艺节目关注舞蹈,以电视特有的方式向一般观众表演舞蹈,向大众传播这种舞台艺术并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 保护对舞蹈艺术的初学者,让演员看到最纯粹的表演,以优秀的作品渗透到观众中,才有展现舞蹈艺术之美的效果。 “舞风暴”不会成为“沙尘暴”。 (陈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