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新中国第一证券交易所:持续帮助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新闻社北京9月10日电问:新中国第一证券交易所:继续补助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文晖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内地首个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称“上缴所”)采用了开业后领导国际的计算机交易模式,推进了股票无纸化。 这些当时的“新手段”,为上缴所的迅速发展、扩张奠定了基础。
资料图当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张。 汤彦俊摄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不断通过创新和完善,不仅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大幅度提高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也进一步加快。
初登场就领先国际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 “允许在上海开设证券交易所”是其中一项政策。
实际上,上海一直进行证券柜台交易,但规模很小。 当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股份制企业开始出现,行业迫切需要发行股票和债券募集资金。 经过一系列准备,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同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初登场,上缴所已在两个方面领先国际。
一是采用计算机交易系统。 计算机不普及的时候,银行月底结账也是人工算盘。 现在上缴所的首席执行官谢魏说,这次大胆的革新,在上缴所的第一天进入了电子交易时代。 一些发达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干部认为这个系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很多国家特意来上缴交易。
另一个是推动股票无纸化。 从1991年5月开始,上缴所收回股东手中的股票,试制无纸化交易系统,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交易系统。 上交所开业时规定为“T+4”。 也就是说,今天成交,第四天交货就完成了。 在不允许卖空的规定中,必须先收到钱和股票再进行买卖。 推进股票无纸化的结果,交易期间缩短,之后的“T+1”,甚至“T+0”。
据上交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上交所开业当初,上市品种共计30只,其中股票8只,企业债务8只,截止2018年底,上海市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450家,总市场价格达到27兆元,2018年全年股票累计成交额为40.3兆元,每日1659亿元 上海市投资者开户数达29610万户。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
2014年11月,上海港通正式启动。 上海港两地证券市场成功连通,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进入新纪元。
今年6月,4年的上海伦通正式启动。 与以往的上海港通不同,上海伦通以相互通用的制度设计突破性地发放了存款证明书。 这也是继2014年上海港通开通后,国内外交易所互联模式的新创新。
今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学创造板正式“鸣锣开市”。 这天发表说2018年11月设立了科学创板和试行注册制,只有过去259天。 从有无到有无,从纸蓝图到真正的市场开拓,科学创造板在速度和制度规则等方面突破,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努力不止这些。 近年来,包括上缴所在内的中国国内交易所的持续制度创新,积极学习国际经验,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形成了双向开放结构。
随着中国继续自主对外开放,中国资本市场必将成为推动各国经济金融合作与共赢发展的重要力量,前景值得期待。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