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日军“慰安妇”的幸存者哀悼死者
91岁老人彭竹英讲述痛苦的经历
昨天彭竹英老人来南京讲述了她的经历。 本报通信员刘广建本报记者冯芡摄
南报网讯(记者许琴)于12月12日,原日军“慰安妇”的幸存者彭竹英老人来到南京利济巷安全所的旧住所陈列馆,讲述她亲身经历的历史,悼念南京大屠杀的死者。
彭竹英老人1929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是侵略旧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也是细菌战的受害者。 1938年日军在岳阳使用细菌武器,9岁彭竹英双目失明。 1944年5月,日军开始攻击衡阳,彭竹英被日军从家门口带走的那年,她才15岁。
当时她是盲目的,但日军并没有放过她。 在慰安所,每天都有很多日军蹂躏她。 大约一个月后,日军从据点撤退,邻居们发现了她,把她送回了家。
昨天,在利济巷陈列馆,彭竹英老人说:“我活到今天很幸福,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年轻人团结起来。”
1937年,日军大规模设立了“慰安所”,1945年日本投降,在亚洲至少有40万名女性受灾。 “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是历史的“活证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活着的“慰安妇”受害者越来越少,迄今中国大陆注册的第二次世界侵略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已不足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