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见实效,为人民服务,解决困难

12月10日,《人民日报》第12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南昌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人民生活中的难题——民生中的“棘手问题”和气候变暖问题”的文章,并“点名表扬”南昌。这次与南昌有关的消息非常“扎实”——开放城市微循环,净化饮用水,在旧建筑中安装新电梯,并将电梯连接到安全“网络”...这些都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这些问题是如何收集的?在第二批“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记住使命”专题教育中,南昌市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一线调查研究,打开大门,设立了会场,收集公众的声音和意见。在征求“主题教育”意见的过程中,各级部门不仅要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揭示,还要找出工作做得不好、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们还深入企业、社区、村庄和人民家园,面对面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人民的要求,然后落实整改的单位、措施和时限。例如,万里区姚希湖管理处听取公众意见,设置护栏,拓宽山路,修建会议广场,从而解决了村民出行困难和儿童上学困难的问题。南昌的“专题教育”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

“主题教育”要实事求是,要改变闭门教育的传统。“主题教育”的“主战场”应该放在基层和人民的“家门口”。关注与人民幸福相关的“小事”仍然是一个“长期”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事关人民利益”的工作思想。对人民来说,最小的事情就是最大的事情。如果我们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就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主题教育”以造福人民为“主题”,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打赢扶贫、防污染、防风险三大攻坚战的需要、做大做强南昌都市圈的需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需要防止主题教育陷入墨守成规、流于形式,导致人们不可理解和不快乐。 “主题教育”重在造福人民,彰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了党的建设、国家发展和群众需求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相互融合。这种教育符合人民的愿望,赢得人民的民心,是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实践。

通过专题教育,人民受益,党员干部受教育。这种“主题教育”可以深入持久地进行,在更广的范围内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密切相关的利益问题。全民的共同参与将为南昌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后劲。(文/元华茂)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