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复工复产正在加速进行中,而针对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不断出台,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已经推出了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减免各类企业缴纳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上半年达6000亿元,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惠及8400多万职工;实施降准释放1.75万亿元资金等。
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加码纾困措施,要求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诉求,及时推出和完善相关政策,针对目前疫情尚未过去,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
从“输血”到“造血”,增加小微企业流动性,银行信贷工具如何再发力?稳企业,还有哪些招?《央视财经评论》5月7日邀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财经评论员万喆和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共同评论。
从减半到缓缴 支持为何再加码?
白景明:延缓缴税可以保证企业现金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白景明:小微企业延缓缴纳的是企业所得税,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的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有一个税目是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很大,个体工商户有三千多万户,小微企业有几百万户,它们每户交的税不多,但是总额大,一个季度估计有上千亿元。
延缓缴纳不是不缴,是以后再缴,至于延缓期有多长,延到什么时候,要根据以后的经济情况、疫情防控的情况来决定。二季度形势看好,复工复产在加速,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有了一些营业收入,但它要解决人员的工资、原材料的购进等问题,因为第一季度很多企业没有什么营业收入,所以它们现在现金非常短缺,延期缴纳所得税,现金就可以留在手里解决生产经营活动中成本的投入,保证以后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万喆: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政策
财经评论员 万喆: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政策,全球罕见的疫情暴发给中小微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对小微企业而言,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资金周转,而且全球其他国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疫情的防控相对更加延后,致使全球的供应链,以及全球的市场消费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低迷,甚至是会更加低迷的一个区间。所以,二季度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很大,这种状况下,在过去税费减免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大规模、加深程度来帮扶小微企业,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刘戈:纾困举措持续加码 企业信心增强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从2月份开始,中央和各个地方不断有新的举措出台,覆盖的企业越来越多,对于很多小微企业,尤其是服务类的小微企业来说,房租、税费和银行贷款的还本付息,加起来差不多要占到成本的百分之四五十,如果在这些方面不断降低费用,我觉得能够让这些小微企业建立起信心。
万喆:保小微企业就是保就业
财经评论员 万喆: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吸收了80%的就业,贡献了50%的税,所以保小微企业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等于保需求,如果全球疫情的影响再继续延长,我建议一些税费、社保的延缓等,要延长减免的时间,以此来保证小微企业能运转,它只要能运转,就有就业,只要有就业,就至少能够保证需求的延续。
从“输血”到“造血” 政策还有哪些招?
张连起: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措施要更加精准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张连起:中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细胞活,经济稳,有就业才有消费,有些措施不是普惠性的,比如各项贷款的贴息,这些并不能顾及到所有的中小微企业,因此要对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服务业、日用消费品、汽车等领域更加精准地帮扶。
对就业岗位相对稳定,而且愿意撑下去的中小微企业要给予精准的补贴和实质性的救助。另外,发放消费券的力度要大一些,消费会带动包括街边店在内的中小微企业,一方面给予中低收入阶层补贴、促进消费,另外一方面也救活了中小微企业,一举数得。
刘戈:“造血”要靠市场需求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我觉得“造血”要靠市场需求。对于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来说,靠政策的补贴,或者靠减少一些税费不是根本问题,接下来怎么把市场需求启动起来,是最重要的。
启动的办法有哪些?发放消费券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果能够对特定行业和企业,以及受冲击最大的行业进行精准实施是会有效果的。
万喆:帮扶小微企业需要降成本给空间
财经评论员 万喆:小微企业要解决降成本的问题,需要给它更大的空间。我们要广泛地来看待小微企业这个概念,要给它更多的政策空间,比如对于线上的文化产品、对于个人自己创业,能否给它更多的支持?有些地方存在一刀切管制的现象,需要提高治理能力。除了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外,更大的红利空间在改革红利里,而目前我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当中正在不断地释放这些红利,这些红利实际上才是给我们带来更大韧性,以及度过目前全球负影响的关键。
刘戈:银行要倒逼自己增强本领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疫情当前,有一些银行已经开始让企业延缓还本付息,我觉得非常好。银行在经营当中特别厌恶风险,必须要有抵押物才能够拿到贷款,现在通过疫情,我觉得应该给银行加码,让它们增强本领,能够更多地用信用贷的方式,通过对市场的判断,给那些未来可能有价值的企业发放一些贷款,当然银行自己的风险也需要掌控。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能不能更多地让一些企业,通过现在的经营和过往的信用拿到贷款,这对于银行、对于金融体系,是一个倒逼。
来源: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