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月13日电题:“洋景漂”:在这里融通中外
新华社记者 沈洋、程迪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却对景德镇情有独钟;他们有着不一样的肤色,却对陶瓷文化深深迷恋……每年超过5000名“洋景漂”为手工制瓷技艺而来,这是一种自发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向往,反过来又影响中国陶瓷文化。
寻梦景德镇
2018年夏天,澳大利亚陶艺家戴安娜在景德镇举办了“和平·母亲的呼唤”陶瓷雕塑展。这是她在景德镇14年所学技能的集中展示,也是她回馈景德镇的礼物。
62岁的戴安娜2004年来到景德镇,师从著名陶瓷雕塑大师刘远长。在刘远长和当地工匠的帮助下,她从一个从未接触过瓷泥的瓷上画师,成长为熟悉陶瓷泥料、成型制作、釉色应用、彩绘装饰的艺术家。
“景德镇是属于全人类的陶瓷圣城!”戴安娜说,这里有太多的艺术大师,具有梦幻般制瓷技艺的能工巧匠。
在景德镇第一次看到2米多高的瓷器成型制作时,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弗莉斯蒂简直惊呆了。从事陶艺创作40多年的弗莉斯蒂一直尝试突破,经过几年积累,2008年,她在景德镇创作的巨型陶瓷作品在英国进行巡回展览。
“景德镇给了我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技术支持。”如今,弗莉斯蒂每年都会来景德镇创作。
三宝国际陶艺村是景德镇最早为外国艺术家提供驻场服务的机构,虽然是山间的小山庄,但却蜚声海内外陶艺界。三宝国际陶艺村负责人李文英说,2000年以来这里已经接待了近万名外国艺术家。
如今,借助三宝国际陶艺村这个“村中村”的影响力,整条山谷演变成一个艺术聚落。近5年,小小的三宝村“冒”出了上百间陶瓷工作室,13名外国艺术家、115名国内艺术家常驻这里,到处是不同肤色的艺术家和风格迥异的艺术品。
除了原生态的三宝村,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乐天陶社、陶溪川国际工作室也颇受“洋景漂”青睐。据统计,每年来景德镇的“洋景漂”超过5000人。
交融中互鉴
每当夜幕降临,景德镇陶艺街就支起一个个摊位,年轻的摊主们销售个性化的茶具、餐具、首饰、摆件等。这些独具创意的陶艺品,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越来越多贴近生活、贴近市场的精巧创意在瓷都涌现。
随着驻场“洋景漂”的增多,乐天陶社社长郑祎发现他们与当地陶瓷创作正好形成互补,“外国陶艺家有创意,当地工匠有精湛技艺。”
于是,郑祎邀请驻场“洋景漂”和外来艺术家举办陶艺讲座,给当地陶瓷创作带来新理念和新设计风格。在此基础上,乐天陶社又开设创意集市,鼓励年轻人创新。
“在创意集市摆摊销售陶瓷作品,准入条件就是作品是否原创和有没有创意。”郑祎说,拒绝仿冒作品进入创意集市,就是要鼓励创新和个性。
许多直接协助“洋景漂”完成陶瓷创作的陶瓷从业者,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与外国陶艺家接触,我学到了不一样的艺术视角。”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生李立波说。
景德镇画师罗艳协助英国人盖博天和中国台湾人王代平创立陶瓷品牌。2017年,他们烧制出的陶瓷产品摆在伦敦顶级陶瓷专卖店的橱窗里。
“他们没学过绘画,却总是有出色的想法。比如把中国元素转化为抽象的符号,设计出让东西方人都喜欢的纹饰。”罗艳说,与“洋景漂”合作让自己艺术创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曾十几次造访景德镇的美国学者卡奇说,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家来到景德镇,既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思想、新设计,也通过碰撞和交流,培育着景德镇的创新精神。
文化的使者
过去,景德镇外销瓷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天,“洋景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018年10月举办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荷兰皇家代尔夫特陶瓷厂在显著的展区设展,一位身穿印染有青花瓷图案对襟白布衫的外国人向观众介绍代尔夫特“蓝陶”。
他是荷兰中国陶瓷文化首席交流官瑞斯,也是一名“洋景漂”。2000年,从事雕塑创作的瑞斯第一次来到景德镇,就被这片神奇的土地深深地吸引。后来,他在景德镇创建工作室。
瑞斯热爱景德镇,积极推动景德镇与代尔夫特两地文化交流。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景德镇与代尔夫特从2009年起选派陶瓷艺术家互相进行驻地交流创作,最终结为友好城市。
“我把中国的象征主义引入到了我的作品当中,使用竹子、龙、凤凰和莲花等中国文化符号来表达和平。”戴安娜的作品已在美国、澳大利亚、瑞士、韩国、黎巴嫩等地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这些中国文化符号也随着作品走向世界。
“1978年我随工匠陶艺家协会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为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购买景德镇瓷器,当时的所见所闻对我的创作和生活方式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英国陶艺师克里斯蒂娜说,从那时开始她便从事陶瓷文化研究,并定期陪同艺术家朋友访问景德镇。
瓷以载道,“洋景漂”在景德镇创作陶瓷作品,把这些作品带到世界各地,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吴啸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