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门窗I打我记事起,我的父母就与它密不可分

我i

掰手指头算算,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

在父母那个自由恋爱还没那么盛行的羞涩年代,我23岁的父亲和19岁的母亲步入婚姻组建了家庭。

拿我母亲后来的玩笑话说,她是被我父亲骗进家门的——没想到父亲家那么穷。

九几年,那个年代真的太穷了。

有7个兄弟姐妹的父亲就比我母亲家穷。

那种穷,不同于爷爷奶奶那辈儿的国家级贫穷,那个时候至少可以温饱了,结婚大件还是三件套。

不同于我们这一代的个人级贫穷,那个时候更清楚计划经济的重要,虽然并没有什太多财产,坚信人多就是力量,各个行业萌芽的香味儿四处漫溢,激发着年轻人蠢蠢欲动的好奇心。

成家前,父亲从事木工行业,在当时称作“博士”,那个时候的“博士”可是一个很吃香的手艺人,因为这个,父亲在我外公外婆那儿好感提高不少,当然主要还是父亲还算俊俏的外形及有事没事就跑到母亲家去帮忙干活的殷勤表现。

母亲则在一家鞭炮厂里当女工,相对比父亲更稳定些,每月拿着十几块的工资。

总之,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爷爷奶奶七拼八凑,好在是把父母亲这门婚事给敲定了。

接下来的日子好坏就要靠自己了。

婚后母亲便随着去了父亲家,辞了工作。20岁左右的两个年轻人,面对着立业和养家的压力,父亲的不稳定收入显然是无法长久的,但是除此,初中学历的父母也不擅长其他手艺了。

和当时一个传一个的木工手艺一样,门窗行业在极短时间内席卷了这个贫穷的小县及周边大街小巷。父母也受到环境影响,一合计,就它了!

父亲算是家族里较早接触这个行业的一批,那时行业的黄金组合还是铝合金和纱窗。

这是一个实操性极强的行业,配件种类也相对简单,但总归是个新鲜事儿,不会咋办?学!但是不能光跟村里略懂皮毛的兄弟们学,得出门去见世面,得一边跟着师傅学一边提高。就这样,父母亲跟着年轻的叔叔伯伯们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站去了江苏。

从父母这一代开始,开启了大规模的外出打工浪潮;同时,从我们这一代,也开启了大规模的儿童留守时代。

从那一年开始,近三十年的时间,父母辗转过多个大城市,南京、上海、北京……门窗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一直在更迭,从铝合金到塑钢、再到后来的断桥铝、近几年的铝包木……款式也从推拉平开到上下悬、阳光房……原来简单生产加工一体化的门窗夫妻店面非常多,现在各种干干净净的展厅早已遍地开花。

慢慢的,这个时代和时代里的人都变得不同了。

这一代对下一代的影响也被刻画得格外显眼,今天纵观四周,我的父母和几乎所有的叔叔伯伯们仍在从事这一行,和我一代的表哥表姐们,也陆续加入行列散播在全国各地,推动着各个城市的建设。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行业,如今,和温州的鞋业一样,我的家乡已与门窗密不可分。

当时父母的选择是对的吗?

正因为做出这个选择,他们走出家门抓住了这个行业的机会,我们才得以有物质基础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健康长大。

也正是因为做了这个选择,所以无数个寒冬酷暑的夜晚,父母在机械刺耳的陪伴声中加班加点;无数次踩在生死交差不足一脚掌宽的高楼外壁上安装或因各种锋利的器械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无数种思念与牵挂,往返在相隔千里的火车上,又存在于短暂相聚后的泪眼婆娑里。

我也记得母亲在我还未长大的时候告诉我:你们要好好读书,我希望你们几个长大后不要从事这个行业,我们走过的艰苦路不希望你们再走。

对与错,不予评说,因为已经不重要了。

现在看父母那个年代奔波于异地他乡的人们的勇敢与聪明,我很汗颜现在的自己。我想,他们当时第一次背着行囊踏上异乡的土地,心里有年少轻狂,也一定有对未知的害怕。

生活,真的教会我们太多。

真诚地说一声:和父母一样奋斗在一线的门窗人,辛苦了!

在外请照顾好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