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观点一:在大城市发生一、两个输入型病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因此叫停所有人的正常生活。小商小贩小业主能不能开门涉及到诸多家庭的生计,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的理念要落地,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强迫他们停业停工停学,而是要尊重抗疫常识、尊重科学规律、尊重基本逻辑。
观点二:基建投资在疫情结束后会发挥重要作用,基建的下一个方向是畅通“毛细血管网络,即畅通城市群不同城市之间的快速轨道交通。
观点三:中小微企业如果大面积倒闭,银行也会承受冲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救中小微企业,也是救自己。但必须明确,这是短期的、临时性的救市措施,与正常的银行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不同。
观点四:今年的经济肯定是不会太好,读研究生相当于就业延后两年,等经济好起来再出去工作,或者说等技能能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了再去工作。它完全是一个适应性调整的政策,对个人也是权宜之计。
观点五:短期局部发生的突发性疫情也会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前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科学抗疫、有序复工、保障民生要兼顾
金融界:您预计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有多大影响,这个影响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消退?
张燕生:疫情的总体趋势向好。从数据来看,截至3月3日,全国的新增病例大幅度减少,已经降到128例。有27个省市的新增病例是零,湖北除武汉有111例外,地市州只有黄冈2例,荆门1例。浙江有7例境外输入病例,丹东有3例,浦东1例,总体趋势向好。
目前有两个问题要处理。
一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处理好科学抗疫和有序复工的关系。已经有27个省市零新增了,有病例的主要是输入型。那么在当地零新增的情况下,有序复工应该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应该有一个过渡期,即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化?
二是怎么控制输入型病例。我们要利用大数据、透明度、专家判断、输出与输入地主管部门密切合作,进行输入型疫情的风险点控制。风险点管理是什么概念呢?像2000万人口的北京,一个输入型的案例并无必要引起所有人的恐慌,而是与病例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停止工作接受隔离观察,其他人生活照旧。
在大城市发生一、两个输入型病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因此叫停所有人的正常生活。小商小贩小业主能不能开门涉及到诸多家庭的生计,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的理念要落地,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强迫他们停业停工停学,而是要尊重抗疫常识、尊重科学规律、尊重基本逻辑。也就要求我们的执政者、管理者和各级各部门政府的同志们的工作要做得更细更科学更合理。
有接触嫌疑那就控制住,没有的话可以正常生活。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能像这样运转起来,那么很多地方都可以正常化了。
科学抗疫、有序复工和保障民生要三者结合,要同时做好。现在,政府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学抗疫上,而复工复产的措施却总是不落地。道理很简单,出现一个病例是会影响官员的乌纱帽的,但复工的延缓并不影响他的仕途,至于保障民生,那就更不会受直接影响了。
疫情是局部和短期的,但面对它的方式,可能会决定我们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低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保持传统经济体系,是习惯行政化治理还是探索法制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治理方式,是过去的政府职能旧模式的延续还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模式的开始,这是最考验人的变革动力、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
■基建的下一个方向是畅通“毛细血管网络
金融界:之前您提到基建投资在疫情结束后会发挥重要作用。请您展开谈一谈。
张燕生:基建投资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骨干、架构以及四梁八柱都已经搭好了,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在于畅通毛细管网络。
金融界:毛细管?
张燕生:毛细管是什么意思呢?我举单的例子,我们可以坐飞机到广东,但是到佛山、东莞、中山等大城市,都要坐汽车。为什么不能在城市之间建设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呢?
毛细管是指城中的不同城市之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北京作为超大城市,昌平和市区为什么不能有时速是地铁二至三倍甚至更快的快速轨道交通。当四梁八柱、主干交通做成时,怎样把毛细管畅通链接中转和通行做的更有效率更加便利化,将有益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现在确实存在硬件交通运输网络很好但软件跟不上的现象。软件就是管理,怎么样能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这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国内坐飞机,会提前15分钟关闭舱门,提前45分钟关闭值机系统。迟到一分钟则必然赶不上航班。我们可不可以在这方面做得更加人性化、便利化?飞机有没有必要提前20分钟停止登机、提前15分钟关闭舱门,最后一分钟赶上的乘客为什么不能上飞机?这就要求更灵活更有弹性更以人为本,最后一分钟上飞机的人往往是最重要的顾客,他有更大的需求。
金融界:但假如我们开放了这些人性化的服务,会不会让迟到的人变得更多?反而降低了效率?
张燕生:担心有些旅客会故意晚点,是低估了人的觉悟,对吗?
我个人认为没有人想在最后一分钟上去,毕竟关机门,就有上不去的风险。绝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赶不上飞机的痛苦远大于冒险的快乐。绝大多数最后一分钟登机的人确实有重要的事没办法。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能够更现代化?这次疫情爆发后大约二三十天的时间里,人们过起慢生活了,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很多的基础设施的消耗是不是无谓的、低效的?
我认为,基础设施不能光考虑修公路、修铁路、修码头,还要考虑到怎么能够让基础设施围绕着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民生发展和共享发展而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新模式和新技术的基础设施会变得非常重要。
■银行扶持中小微企业的部分措施是临时性的
金融界:现在一直在提倡银行帮扶中小微企业,我有个困惑是如果加大帮扶,把贷款力度放大的话,银行后续需不需要担心坏账问题,贷款放出去收不回来,怎么办?
张燕生:对银行来讲,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是第一位的。一季度可能会有部分政策性贷款,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是抗疫期间有针对性的救助性质的举措。
中小微企业如果大面积倒闭,银行也会承受冲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救中小微企业,也是救自己。但必须明确,这是短期的、临时性的救市措施,与正常的银行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讲,把它看作是一个出于社会责任的自愿救助行为更合适。
金融界:最近宣布了研究生扩招,而且之前也确实说过,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失业情况出现。想问会不会出现规模性失业的情况?
张燕生:是这样,在内需和外需不同程度萎缩的情况下,今年的经济肯定是不会太好,读研究生相当于就业延后了两年,等经济好起来再出去工作,或者说等技能能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了再去工作。它完全是一个适应性调整的政策,对个人也是权宜之计。
■ 疫情面前,中日韩是命运共同体
金融界: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想问一下您认为这个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因为去年年底都在说,有逆全球化的迹象出现,这次疫情会不会加速逆全球化?
张燕生:首先,去全球化的主角是美国,曾经的全球化的领头羊。看看当前美国大选,民主党领先的桑德斯和共和党的特朗普都反对全球化。
疫情爆发会进一步收缩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的相互联系。今天(3月3日)韩国确诊病例5186例,日本293例。而中国、日本、韩国是东亚生产网络的三个中流砥柱,也是世界东亚、北美、欧洲三大生产网络的中流砥柱。
这三个国家供应链如果同时发生问题,那么亚洲的生产网络和生产体系就会出大问题。其外溢影响是全球化的,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日本的原料和中间产品,韩国的存储芯片和元器件,中国的需求和生产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世界不可替代的。
因此中日韩之间关于疫情的防控和供应链的安全保障应该团结合作,中日韩是在同一条船上要同舟共济,区域和国际合作是会加强的。
中日韩的供应链安全保障、疫情防治,以及中日韩的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实际上是共同的。因此,即使是短期局部发生的突发性疫情也会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前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文章选自金融界,2020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