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柏林新兴的公共场所之一,项目所在的场地为这座新地标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使其在可持续性、设计、数字化和舒适度方面均展现出最优秀的水平。
最终的设计在各个楼层设置了户外露台,并通过立面统一起来。立面上的三角形浮雕通过反光玻璃加以强调,鼓励街道层的行人以意想不到的、犹如万花筒般的方式去体验他们的城市。
[[18]]柏林立方中,灵活的办公空间占据10个楼层;首层作为食品市场和办公楼大厅;地下楼层设有停车场和设备间;此外还有屋顶露台和零散分布的会议空间。高度灵活的模块化办公空间共计19500平方米。
柏林立方旨在同时成为内部和外部社交体验的催化剂。因此,设计的目标是充分激发场地活力,并且与繁忙的广场建立对话关系。建筑的四个立面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有意地在室内和室外空间创造出微妙的边界。
柏林立方深入挖掘了立方体的概念,通过反光的玻璃立面将周围的风景和天际线映射出来。一方面,建筑的结构遵循了42.5×42.5m的标准立方体维度;另一方面,立面上独特的三角形浮雕也为建筑赋予了几何形状上的变化。
建筑内部,柏林立方旨在满足未来灵活办公的布局要求,能够根据使用需要来调整空间结构。每个楼层均围绕着中央核心筒布局,可以被分为多个独立单元,也可以通过内部中庭形成连接。3XN的设计意在通过大小不一且多变的工作场景来鼓励人们的联系和交流。
柏林立方作为下一代的智能建筑,为智能数字用户界面的整合树立了新的标准。它邀请使用者通过“自携设备”的方式与建筑进行交互。这一目标可通过应用程序实现,旨在促进可持续行为、提高能源效率,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运营和维修成本。
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是,柏林立方的全玻璃立面拥有很高的能源效率,这要归功于其渗透性的表面和精密的设计:双层立面的外表皮首创性地覆盖以太阳能涂层,可以从日照中捕获能量。
从建筑层面上看,柏林立方的全玻璃立面为柏林的城市景观提供了一个瞩目的注解。同时,材料的技术性能实现了优越的能源表现和控制,最终为建筑赢得了DNGB的金级认证。
2
/隈研吾 + K2LD Architects /
/赢新加坡建国先贤纪念园设计竞赛 /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和K2LD Architects组成的联合团队于近日赢得新加坡建国先贤纪念园设计竞赛。该设计方案从193份提案中脱颖而出,旨在纪念新加坡的第一任总理李光耀先生,以及其余多位在城市独立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引路者们。
竞赛方所组织的评审团一致选择了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和K2LD事务所的合作方案,不光因其对场地和设计要求的完美回应,还在于该方案突出强调了新加坡作为一个“花园城市”的主要特色,并考虑了该纪念园未来发展更新的可能。
建筑师隈研吾这样说道,“我们本次纪念园的设计方案是基于对路径的一种解读和演绎。我们希望引导来访者在行进路线中去追溯新加坡国父们所遗留的精神遗产,在怀念过去的同时,放眼当下,并展望未来。我们希望所营造的这个纪念园空间是充满生命并不断自我更新发展的。这样一来,其就可以跟之后的每一代人都产生联结与共鸣。因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保证了内部空间可以具备足够的场地来举办各类里程碑式的活动与庆典。”
评审团主席李子扬则说:“这个最终的获胜方案兼具功能性和情感性,并完美地表达了新加坡国父们的精神与价值遗产。这个设计通过建筑与景观的完美融合,将来访者带入了一场探索之旅。同时,这个设计方案也很好地遵循了我们所给出的功能和技术要求。比如,新设计的纪念园要和滨海湾花园有着极佳的空间可达性和连通度;其要与多个交通换乘节点相连;建筑师还应充分考虑来访者的流线和空间感受,使整个建成环境易于建造和维护,并同时满足日后的扩建与各类活动的举办。”
3
/ 客家儿童公园 Morimori Home/
/鲜明个性的服务中心/
建筑设计:厘米制造
位置:河源
摄影师: Joshua
项目位于河源市客家儿童公园内,作为儿童公园有机的一部分,建筑为园区游客提供茶饮轻食的同时也满足游客休憩、交流、观景等活动。建筑旨在创造一个活跃且具有鲜明个性的服务型公共空间,同时能与周边环境有更多的对话。
基地是一块具有高差的平台,南面、西面、北面紧邻游乐设施,东面为开阔的入口广场,设计将建筑体量面向东广场悬挑,呼应前广场的同时使得微小的建筑体量得以强调,面向前广场的可开启的铝板拉伸网立面,根据季节、光照及使用需求可以调整角度或者关闭,给室内提供开阔的景观视野。
嵌入地块的U型入口楼梯既消除了高差又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北面凸出的半圆形雪糕售卖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体,服务于那些不进店消费但对雪糕、饮品有需求的人群。半圆形雪糕售卖站与摩天轮产生了视觉关联。
西面内凹的弧形景观庭院与弧形的过山车轨道遥相呼应,庭院绿植给室内增添活力。南面由于紧贴园区电房控制室,利用电房突出的体块半围合成一个室外休闲空间,经过此空间上楼梯到屋顶平台,屋顶的采光井为室内提供了充足的光照。
建筑设计保持与周围环境、游乐设施的呼应及密切的互动,基于对于周边环境及设施的考量,以一种整体性的表达来回应周边现状,这种表达无论在色彩上还是体量上与周边建筑都存在差异,差异并没有让建筑孤立,反而这个轻盈材料所覆盖的金属建筑跟整个园区融为一体。
设计选择以轻盈的金属材料体现园区的建筑特征,选择以简单的建筑形态与周边造型各异、张扬的游乐设施形成鲜明对比。色彩运用上保持整体统一,强烈的可识别性,橙色既融于环境又带有自身独特的标识。
4
/纯白外籍公寓‘庐宅’/
/探索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建筑设计:Ministry of Design
位置:新加坡
摄影师: Edward Hendricks, CI&A Photography
MOD通过在布莱路的‘画布之家’分层概念来探索历史以及我们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模糊了空间和物体之间的界限,MOD 在概念上用一层白色覆盖了过去,并为未来提供了一块画布。这栋房屋有节奏地展示了它的部分历史,有老木材的影子,也有一层层暴露在外的红砖和复杂的旧家具细节。
在某种意义上,白色模糊了新与旧间的区别,也模糊了空间元素和其中的物体间的差异。在全白的情况下,对象/空间二分法被模糊了。
房子变得更完整,而不是一个由物件和进进出出的人构成的空间。这让使用空间的人们能真正地激活空间,而形成突出的特征,而不仅仅是居住空间。
[[118]]这栋房屋有节奏地展示了它的部分历史,有老木材的影子,也有一层层暴露在外的红砖和复杂的旧家具细节。此技巧被应用在各种地方,包括整个四层房屋楼梯上的圆形木材,以及装饰性的龙或长寿花瓶上俏皮“躲猫猫”的藤蔓花样,墙上悬挂的老式陶瓷板以及木制屏风、梳妆台和椅子。
MOD与专门从事升级再造和使用熔融塑料制时尚配饰的的艺术家Kang合作,制作出他的第一批灯。作为MOD孵化计划的一部分,Kang在MOD办公室工作,制作出自己的材料。
MOD与Kang合作,用保鲜膜制作的熔融塑料制作了3组灯具,这些灯具被放置五脚基——起居区和中庭区域。延续分层的主题,将保鲜膜分层,然后熨烫并加热形成防水的皮革材料。
5
/仃屋/
/ 南咖啡祁门桃源村店/
建筑设计: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位置:安徽
摄影师: 唐徐国, 赵奕龙
仃屋原为农宅,房子紧贴村中主要石板路,这次她的新角色是为桃源村旅游配套的公共空间,一个乡村咖啡馆应运而生。
美人靠,是古徽州民居里一种特有的墙身系统。它位于室内外的交界处,且不同于一般门窗,而是可以将身体置于其中。因为姿态的诗意,故被称作美人靠,在仃屋中,美人靠从带有身体性的墙身系统中,进一步引申为结合了披檐、支窗、椅凳的超灰空间。
在美人靠的空间中,向外,用金属斜柱支撑披檐,斜柱同金属靠背连为一体。向内,通过支摘的方式形成一个栖息身体的空间:“支”起窗,“摘”下凳。合起是完整的墙面。
斜向支撑,是一种质朴的传力方式。在不可见的竖向重力场中,斜向结构显得自由且充满意趣。中国传统民居中出现了靠简单斜撑,水平向开启的“支摘窗”。向上翻起为“支”,向下拉结为“摘”。仃屋受到这种古拙质朴的“拉”“压”的支撑方式启发,探索一种斜向支承关系的建筑类型。
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当中,梁与柱是建筑的骨架,是影响着整个空间气氛与韵律的重要元素。在重力传递上,梁柱采用了倾斜的梭子柱和斜向的瓜子梁,完成了对双坡屋顶的支撑;在比例关系上,梁柱延用古徽州民居的“肥梁瘦柱”。其中,两根梭子柱从一层斜立而上,穿过二层,对屋顶支撑。由此,一层和二层的空间产生了充满力量的透明性关联。“支柱”与“摘梁”是斜撑与勾连的“大木作”呈现。
支摘梯,是斜柱系统的一部分。随着柱长的增加,斜柱由细变粗,自上而下通过纤细的金属线勾连起来。楼梯同地面和楼板完全脱开,强化了结构“脱离”的玄妙感。支摘梯是斜撑与勾连的另一种“身体性”呈现。
用以置物的台面以斜撑的方式从墙面支出,半透的三角形有机玻璃拼成平台。二层通高处的栏板扶手,同样以倾斜的姿态拉连。支台与摘栏是斜撑与勾连的“小木作”呈现。
仃屋运用了现代胶合木技术,木材强度和耐久度都优于原木。
交接处采用更为坚固的金属构件来代替传统的榫卯。梁与柱,柱与础的脱离,使木结构更加干练和清晰。
6
/ 英国国家芭蕾舞团中心大楼/
建筑设计:Glenn Howells Architects
位置:伦敦
摄影师: Hufton + Crow
英国国家芭蕾舞团近期搬迁到了他们新落成的大楼空间中。这个建筑面积高达8600平方米的“舞蹈工厂”由Ballymore负责第一阶段的开发,EcoWorld Ballymore接手第二阶段的开发建造。
中心大楼的一层被建筑师设计成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旨在为空间的灵魂提供栖息之所。建筑师试图通过公共咖啡厅和展览空间的设置来促进学校与公司间的交流互动。
同时,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考虑到了后台的专业人员,为包括技术人员、建造商和服装设计师在内的各种角色提供了工作交流的场所。
而半透明玻璃幕墙的设计,则使得该演艺中心与周边的彩色大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使得外部的行人可以一眼看到内部的彩排场景。
该大楼还满足了英国国家芭蕾舞团与外部社区合作项目的开展,包括各个地区学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时,建筑师还在中心大楼的内部设计了部分可对外出租的工作室空间,旨在保证该中心日常运营所需的资金储备。
文章综合整理:archdaily、gooood等网站
排版/整理:茉莉奶绿 监制:馥芮白
责任编辑:王春阳
责任编辑:王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