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新的冠状肺炎疫情为不可抗力是适当的,但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条款是否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合同仍需具体分析。
新皇冠肺炎疫情作为不可抗力的法律分析
韩强教授
|来自华东政法大学1992年10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就有关防疫和控制的法律问题答记者问发言人臧铁卫表示,目前我国已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不能履行合同的当事人来说,这是一种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和不可克服的不可抗力。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部分或全部责任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予以免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的声明为正确处理因新皇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合同纠纷提供了重要指导。我们还注意到,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也在积极准备应对新的冠状肺炎疫情引发的法律纠纷。例如,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月10日发布了《关于规范新冠状肺炎疫情相关民事法律纠纷的实施意见(试行)》,对新冠状肺炎疫情引发的违约等问题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如何处理因新冠状肺炎疫情可能引发的违约纠纷,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合同法》第117条及其他相关法律规范,是摆在各级人民法院和合同当事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我看来,把新的冠状肺炎疫情认定为不可抗力一般是合适的,但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条款能否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合同仍需具体分析。
此外,在考虑合同法中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时,有必要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6条)与合同法定解除的相关条款相结合,以取得满意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1。不可抗力条款旨在根据《合同法》第117条限制或免除
条的违约责任:如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应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由此可见,因不可抗力而违约的一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违约责任。不可抗力条款
旨在限制或免除违约责任,可以说是违约纠纷的最终解决工具在发生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合同是否应继续履行,合同是否应变更,合同是否可以解除等问题不能通过本条款解决。至于哪一类合同或哪一种违约形式可以援引不可抗力条款来要求免责,第117条也没有明确规定
哪种违约可以援引不可抗力条款?《合同法》第117条规定了不可抗力导致的违约,即不可抗力与违约之间存在法律因果关系。根据日常经验,根据销售合同、国际贸易合同、租赁合同、建筑合同、运输合同、旅游合同、劳动合同等条款。,相对容易确定违约与不可抗力之间的法律因果关系。由于不可抗力、履行合同延误或其他履行障碍而无法履行合同例如,由于新的冠状肺炎疫情,乘客选择退票,而消费者由于疫情等原因选择取消他们的除夕晚餐预订。
但是在连锁交易中,如果产业链上游的合同义务人因不可抗力而违约,从而导致下游的合同义务人违约,是否可以建立因果关系?此时,这取决于上游债务人提供的货物或服务在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可替代性。如果下游企业可以从其他来源获得替代付款,则不能声称其违约与不可抗力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此外,虽然不可抗力直接导致合同无法履行,但也有许多情况间接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其他履行障碍。例如,如果医用防护材料企业被政府征用生产线,或其相关产品被政府征用,导致原购销合同无法履行,此时企业能否援引不可抗力条款免责?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债务人因第三人违约,债务人不得主张责任免除。然而,考虑到新皇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在确定法律因果关系时采取务实的态度是恰当的。对于那些因疫情导致政府行政行为、政策调整或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确实违约的,应当认定法律因果关系。
作为上述合同和贷款合同中承担付款义务的一方,对违约与不可抗力之间是否存在法律因果关系感到困惑。一般而言,付款义务不会因不可抗力或其他履约障碍而无法履行。然而,受新一轮肺炎疫情的影响,负有货币支付义务的一方在特定时期内可能会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经济损失,使其难以履行其货币支付义务。
例如,在疫情爆发后,出租店铺的酒店经营者已经关闭了很长时间,但仍需支付店铺租金。另一个例子是,向银行借款的企业由于流行病而经历了经营业绩的急剧下降,但它们也需要继续承担对银行的偿债义务。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否认的是,不可抗力给债务人造成了严重的履约困难。
不可抗力条款解决违约责任范围如果一方或双方因不可抗力而违反合同,合同的履行状态可能有三种情况:合同仍可继续履行,通过依法继续履行可以达到合同的目的;合同在履行上面临重大困难,但在修改后可以继续履行。合同不能履行,或者虽能继续履行,但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
以上三种情况都涉及到合同的履行。第一百一十七条不解决合同履行问题,只解决一方违约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问题,即作为违约责任的损害赔偿责任的免除。由此可见,仅第117条不能推迟解决因不可抗力而引起的所有违约纠纷,还必须使用其他法律条款。
2。情势变更条款是解决合同履行障碍的重要工具
事实上,要解决因不可抗力引起的违约纠纷,首先是合同的履行问题,其次是损害赔偿毕竟,履行是实现合同目的的根本手段。根据《合同法》第94条第1款,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当事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此外,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6条的规定:合同成立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重大变化,且不是不可抗力造成的商业风险。继续履行合同显然对一方不公平或不能达到合同的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合同法第94条指向合同的解除,而合同法司法解释第26条指向合同的解除和变更后的继续履行。然而,《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6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不可抗力被排除在情势变更之外。对此,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都有不同的看法。
生活经验表明,不可抗力不仅会导致履约失败,从而使合同的目的落空,而且还可能造成重大履约障碍,对债务人造成明显的不公平结果。
,与前面的例子一样,由于流行病而停止营业的餐馆经营者仍然必须承担支付高额房租的义务。虽然此时的货币支付并非不可能履行,但其履行无疑会给债务人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这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不公平。2003年非典肆虐时,这类病例已经大量出现。当时,法院还命令出租人减少租金或因情况变化而推迟支付租金,以缓解承租人面临的经济困难。
表明,在各种合同下,无论是物质支付、行为支付还是金钱支付,严重的履约困难都可能是不可抗力造成的。如果债权人此时坚持要求债务人履行合同,可能会给债务人带来严重的不利。为了平衡利益,维护合同的公正性,法律授权法官根据公平原则,认真考虑履行合同的客观条件和当事人的利益,从而决定合同的命运。
在最近的新闻报道中,笔者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一家消防服装生产企业为了支持抗击新皇冠肺炎疫情,主动改用医用防护服,一些口罩生产企业生产线被政府征用生产防疫材料,原有的消防服装或口罩订单面临着失效或延期履行的风险如果企业能够与债权人协商改变原合同的履行期限或终止合同,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如果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并最终诉诸法庭,法律应该给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如果企业因政府征用生产线而无法继续履行原订单合同,此时应遵守合同法第94条第1款的规定。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无法履行,致使合同终止或不终止的,企业有权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第26条要求变更履行期限和延长履行期限因合同终止或延期给对方造成损失的,企业可根据《合同法》第117条要求部分或全部免除违约责任
企业因自愿转让医用材料而违反原合同的,不能依据《合同法》第94条第1款解除合同,也不能依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6条的情势变更原则请求法院变更或解除合同。当然,根据《合同法》第117条,其违约责任不能减轻或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