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9月23日5时10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第五院)研制的第47、48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迄今为止,第五研究院已经开发并发射了277艘航天器。双星的发射是继去年11月成功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后,今年首次发射中轨道卫星。这也正式标志着新一轮高密度发射北斗三号的开始,它将从今年下半年持续到明年,是完成全球联网的全面冲刺。
装备更硬,功能更强。作为北斗三号工程的第10颗中轨卫星,
与前一次发射的中轨卫星在技术状态和指标方面有什么进展?第五航天研究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工程师王金刚表示,这是中轨卫星首次配备轻型氢钟,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能够有效提高卫星的性能指标和服务质量。此外,该组卫星配备了一个新的导航任务处理器,可以提高导航信号的质量。不仅如此,这组卫星还配备了增量有效载荷,如国际搜索和救援以及信息通信。与具有这种有效载荷的现有两颗卫星合作,进一步提高了星座服务能力。通过更快、更准确的定位,有效提高国际搜救能力。与此同时,全球短信的顺利传输使“太空短信”成为现实。质量就是政治,质量就是生活。对于北斗三号工程的批量生产和持续高密度发射,更重要的是把每颗星都当成第一颗星,牢固树立“第一次飞行意识”,使全球联网的总体规划一步步向前推进。测试团队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是可以想象的。面对这样的要求,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池军提出了“向内看隐患,集中注意力,确保成功”的要求。他组织发射场测试队和所有参与研究的单位通力合作,认真做好各项质量工作,增强了获胜的信心。
优化管理,“三高”实现落地
今年,北斗3的高密度发射仍是常态,批量生产、密集发射和多战线发展仍是北斗3面临的真正挑战面对高密度发射任务,只有满足“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率”的发展要求,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王东表示:“为此,我们根据批量生产的特点,优化了工艺流程,加快了单机和整星的开发进程,既保证了质量,又提高了效率,实现了12颗卫星并行开发的任务目标。”。从卫星设计的角度来看,按照包络设计的思想,整个卫星设计是在“不断变化和变化”中进行的,从而能够灵活应对用户不断变化的增量需求和新需求。多线并行开发任务对人员重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卫星自动测试方面,北京采用了新的测试岛模式,测试人员更加专业化,实现了人员的大幅减少。在发射场的人员管理方面,测试团队根据任务阶段的要求,对进出发射场的人员进行动态精细化管理,在确保任务要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及时释放人力资源。在测试业务方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北京发射场和唐家岭地区进行测试数据的远程解释可以大大减少发射场的人员数量。在这种措施下,到发射前夕,在场人员将从最初的100人减少到只有30人左右,从而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和其他方面的费用。在产品开发方面,以控制和推进子系统负责的单机产品开发为例,为了在高密度发射的要求下提高单机产品的交付能力,我们采用了批量生产的生产管理方案。在确保产品状态稳定统一的基础上,加强零部件、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储存,建立通用产品生产线,确保工期、产量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测试小组已经为控制和推进子系统的时间表张涛制定了一个秘密。正是由于“三高”的发展要求,北斗三号工程的主线得以实际实施,实现了单个型号开发周期从3年缩短到1.5年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