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指导_鲁政委:积极发展和创新各类绿色金融产品

中国各类绿色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但就规模而言,绿色信贷仍占主导地位,占90%以上,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仍需积极开发和创新,以满足各类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最近发布的《促进银行业和保险业优质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发展能效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稳步开展环境权益抵押融资和生态补偿,依法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探索碳金融、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气候保险,支持发展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坚决抗击污染。”

,其中,能效信贷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支持能源用户提高能效、降低能耗而提供的信贷融资继2012年发布《绿色信贷指引》后,201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原银监会联合发布《能效信贷指引》,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能效信贷业务。《指导意见》再次强调积极发展能效信贷,强调提高能效在中国绿色转型发展中的重要性。《能效信贷指引》明确了能效信贷的两种方式:一是用能单位能效项目信贷,即节能项目由用能单位直接投资运营,银行金融机构为用能单位提供信贷支持;二是合同能源管理信用,即节能项目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设计、投资和运营节能项目,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的形式与节能服务公司分享合理利润,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信用支持能效信贷业务的重点服务领域主要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随着绿色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能效信贷也在不断增长,但在绿色信贷总余额中所占的比例仍然不高,而交通领域的节能项目是主要项目,因此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原银监会绿色信贷余额统计,截至2017年6月,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8.3万亿元,其中能效信贷相关余额约为3.7万亿元(其中工业节能、节水和环保项目5056.6亿元,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1347.8亿元,绿色交通项目3015.1亿元,节能服务233.7亿元),约占44.6%

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释放银行资本,还可以盘活绿色信贷资产存量,吸引更广泛的机构投资者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然而,在近两年中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非常缓慢。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国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累计发行规模仅为101亿元,同期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0.6万亿元。一方面,绿色信贷的初始收益率不高,按照资产证券化分层和5%留存的要求,很难覆盖发行收入的成本,商业银行也没有足够的发行动机。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和二级市场流动性较低,非银行机构的投资热情受到抑制。为了积极发展绿色信用资产支持证券,监管机构可以考虑放弃绿色信用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保留要求,也可以参考美国的中央结算系统市场,创新积极管理的绿色信用资产支持证券产品模式,激发市场活力。

绿色发展基金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环保领域。然而,新资本管理条例颁布后,对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的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施加了明确的限制,导致中国绿色产业发展基金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在此背景下,养老基金、保险机构基金等长期基金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将成为扩大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指导意见》还明确指出:“鼓励保险资金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产业基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国保险投资基金的作用,大力支持国家战略。"绿色发展是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保险基金将成为未来推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探索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中,《指导意见》中提到的碳金融、气候债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气候保险等产品在我国都已经付诸实践,而蓝色债券是首次提出,在我国还没有具体的实践案例。蓝色债券是海洋保护的创新融资工具。筹集的资金专门用于海洋友好项目,包括与恢复、保护或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核心功能和整体健康有关的所有项目,以及提高沿海地区适应性的项目。该《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发展蓝色债券,体现了对金融机构支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也为蓝色债券主导的中国蓝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

————————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