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邓琦) 2019年12月30日,“首都功能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计划(街区水平) ( 2018年-2035年)”的公示开始,听取了一般意见。
本次计划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第一个宜居地区”的发展目标,就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宜居水平、交通旅游环境等提出了规划战略。
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计划(街区水平) ( 2018年—2035年)”开始公示。 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有关负责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让老邻居和老居民过现代生活,实际以人民群众满意度衡量城市规划建设成果,使首都职能的核心地区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城市的第一个好地区。
如何建设第一个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的善良地区? 如何实现建区公共服务、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质量提高? 如何在“老邻居”中度过现代生活? 计划草案提出答复书,请大众提出意见。
交通安宁步行友好街区的例子——柏木巷。 图/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以人民为中心,构建良好平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规划集体生活的“七有”、“五性”,结合空间特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满足不同年龄段需求的设施服务体系,促进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时分共享、内外联动,完善社区街区三级公共服务生活圈,建立最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优先保障老、幼服务,提高设施灵活性。 社区—街区—街区三级公共服务生活圈补充了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计划满足居民特别是“一老一小”附近的使用需求。 加强管理机制创新,提高公益类设施土地使用灵活性,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和服务短板调整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多元共享,加强内外联动,促进设施均衡。 贯彻“共建”“共享”理念,提高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的统一力度,鼓励混合安装,促进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时分共享。 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内外联动、合作示范机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设施养老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首都职能在核心区域外部署,提高优质资源均衡水平。
坚持土地制约和集约利用,提高设施适应性。 探讨适合建设区和传统平房区空间特征和功能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标准和原则,鼓励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小型化、分散化、综合化,为居民提供有特色、内涵、温度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
交通安宁步行友好街区例子——煤渣巷道。 图/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加强精细化管理,切实改善居住生活环境
计划以提高老邻居、老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心感为中心,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水平的改善,使包括平房区和老住区在内的居住空间成为环境优美、清洁、秩序、设施完善、邻居和谐美丽的家园。
加强基础设施改善,提高平房区居住质量。 计划建议完善平房院的储藏、厨房、给排水、采光、干货、停车、绿化等功能,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加强平房区公房产权管理,逐步推进申请式退款。 建立可持续维护更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更新,机能有机变化,引导居民和谐共处,让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
平房院改善病例雨子巷道24号。 图/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改善老区居住环境。 计划推进老区申请制、订货制改造,逐步完善老区人居环境整治菜单。 重点补充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征求群众意见,保证综合整治顺利实施,实现居住环境有机更新。
创新资金技术保障,提高房地产服务管理水平。 规划探索多种资金支持模式和和平住宅区、老区更新改造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党建,推进物业管理与基层社会管理深入融合,提高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幸福和谐住宅。
运用新技术,提高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规划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对国内、国际领先水平,针对交通、市政、安全和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坚持标本和治疗、综合措施,保障城市的效率、安全、智慧运行。
改善旅游环境,以健康的步伐建设城市。 计划建议加强城镇空间总体设计,统一布置各类城镇设施,配合道路断面优化,加强行人、自行车道权保障,提高步行和骑车的体验。 同时,利用蓝网绿道开拓健步悦骑(步行与骑行)空间,结合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功能区划定步行区、汽车无车区、步行与自行车优先区等区域,形成活力交流、平静居住、文化传承的特色环境。
平安街部分道路剖面优化形象。 图/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历史文化街区无车区——北芦草园巷道。 图/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加强停车管理控制,科学控制供求关系,有序缓解停车矛盾。 最近加强停车管理,挖掘停车潜力,适度供应停车设施,实现停车进站合理收费。 长期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绿色旅游,降低轿车旅游依赖性。
建设精品市政,加强市政设施保障。 坚持发展理念融合,建设友好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市政专业整合、用地功能复合与空间环境融合,逐步引导市政设施隐形化、地下化、景观化。
推进厕所革命,重点改善平房区环境卫生条件。 以减量化、清洁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建立垃圾分类示范区,完善垃圾分类运输设施,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促进习惯培养,实现垃圾分类全权。
完善应急体系,增强城市防灾能力。 计划结合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建议将防灾区划分开来,形成体系完善、响应快的防灾空间布局。 提高系统的耐湿能力,减少内湿风险。 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水平,确保城市安全运行,致力于重大活动和重点地区安全稳定保障。 建设综合应急系统,提高应急救援水平,提高统一指挥和协调处理水平,提高现场处理和救援能力,实现秒级应对,分级处理。 加强重要目标和生命线系统保护,保障城市战时安全运行。
构建智能城市管理体系。 加强智能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智能水平。 建立城市大数据智能管理平台,深入整合人、地、房、事、物、组织等基础数据,提高科学决策智能水平。 推进智慧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推进智慧移动、智慧停车、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智慧化公共服务。
智能城市应用平台实例——智能交通管理服务。 图/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新京报记者邓琦照片记者浦峰
编辑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