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央行降准多少钱_ 央行降准,哪些因素在推动?未来货币政策怎么走?

文|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陶金

9月6日,中央银行决定今年第二次全面下调。 决定9月16日全面降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

另外,对于只在省级行政区域运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存款准备率下调1个百分点,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这是今年以来第二次方向性下降。

下降的力量怎么样?

据央行估计,此次下调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方向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 总的来说,这次降级比上次降级资金规模大。

迄今为止,由于多次全面和方向性下降而释放的长期资金累计达到约2.78兆元,货币乘数(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货币乘数约为6.37 )长期产生约17.7兆元的广义货币( M2),以目前的M2规模为基础增加了9.2%。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降低标准?

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六稳定”,强调比较全面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提出非常明确的托迪经济信号是这次降格的直接原因。

国家经常发出非常明确的下降许可信号,以“普遍下降许可”这一说法为首,以对下降许可范围和力量的双重要求为背景。 从政策力量方面来看,这次下降的确比以前突破了。

这次下降是根据国家的一般政策要求,给予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更多的支持力。 具体而言,我们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1、内外因素导致经济疲软。 这次降格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经济形势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内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数据,其稳定增长政策的效应尚未得到有效开放,特别是地方债券的筹资状况不能令人满意。 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需要银行体系的进一步资金支援,减免的必要性提高。 特别是“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弱的情况下(参照下图)。

上一次央行降准多少钱

2 .中美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 在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下,中美贸易前景混乱。 但是,进入9月以后,中美之间静静地征收了以前约定的关税。 双方还承诺10月恢复谈判,但市场对未来谈判形势不乐观。 从人民币汇率、进出口等数据来看,实体经济受到外部很大压力。

3 .与银行合作,更加强烈地支持实体经济。 中央银行指出,这次下调,由于企业集中缴纳税金,银行的流动性有可能不会有偏差。 但是,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并没有缩小,自今年以来,反映银行体系流动性最主要指标的DR007一直保持着稳定水平。 因此,此次下调主要是为了与银行合作,考虑支持更加强烈的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

上一次央行降准多少钱

下降的效用几何学?

通过货币乘数,可以产生更多的货币供应。 同时,降级本身也提高了货币乘数。 因此,理论上产生流动性的效果显着。 历史上多次降低标准,创造了许多流动性。

但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流动性的扩张并不意味着信用的扩张,信用的扩张实际上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 具体来说,减免的效果受到企业、居民部门和银行体系之间资金关系的影响,即实体经济的融资欲望和银行的遗憾信用感情。

目前,这两方面的影响是负面的,因此在目前的环境中,降级的效果略有限制。 这是监督部门在加强银行经营方向积极引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降低实际利率和利率市场化的共同推进,提高银行以市场化价格为前提的贷款意愿。

未来的货币政策将走向何方?

从中短期看,中国宽松货币政策的方向不变。 从长远来看,降级也是一个很大的趋势。

1、短期内,打开政策宽松的周期

总体来看,这次下调在货币政策进一步拉开了一定程度的界限,特别是严格控制了房地产市场和当前实体经济弱势的情况。 今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几乎一直保持良好水平,但这次降级将进一步释放流动性,有效提高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激励。

同时,在分析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即防止通货膨胀。 目前扩大信用可能会引起物价上涨,但概率很小。 除了猪价和个别食品价格,目前中国大部分商品价格几乎没有上涨,大部分工业品甚至有通货紧缩的形势。 因此,在当前稳步增长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未来相机冲突、紧张、反周期性调整的货币政策方向不会发生大变化的概率很高。

2、从长远来看,这个工具可以扔掉

降级作为比较独特的货币政策渠道,现在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使用。 几乎听不到发达国家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制定货币政策。 在长远的未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后,有可能放弃这一货币政策渠道。 这有两个原因

首先,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他们的信用扩张和整个社会的债务扩张进入了稳定阶段,准备金率下降,已经没有减少的空间,但是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很慢,反映出这些国家货币乘数很小,调整准备金率的效果很弱,利用它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其次,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各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等经营要求越来越具体和严格,这取代了在一定程度上设立准备金率的初衷,即防止存款集中支付风险。 另外,准备金率同时占银行贷款额,实际上是浪费资源。

这两个趋势发生在发达国家,也适合中国的情况。 首先,随着我国信用继续扩大,其速度必将在未来放缓,当时的准备金率调整将进一步下降,效果也将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后,没有空间继续下降。 同时,我国建立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双柱模式,通过巴塞尔协商和宏观审慎管理,可以替代准备金率管理。

将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货币的传导机制会更加顺畅,下调效果会更好,但最终可能会被系统的价格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所取代。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