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论20世纪以来最受关注的新兴技术,3D打印无疑位列其一。这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材料成型工艺,也是“增材制造技术”的一种。加工过程中材料质量不减反增,通过“自下而上”的材料累加来成型。整个过程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电脑控制实现,能够构建传统工艺难以制造的复杂结构。
曾经,3D打印只能用塑料作为“墨水”。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墨水”可以是塑料、金属,甚至细胞。
新吴专访第十一期,一同走近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看他们如何用3D打印技术为金属插上科技的翅膀。
“富二代”立志成为“创二代”>飞而康董事长沈于蓝出生于1988年,无锡人,父亲是位企业家,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却不安于只做“富二代”,而是立志要做“创二代”。
2012年,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毕业回国的沈于蓝,成为父亲公司最大的股东及董事长助理,此时他却遭遇了尴尬处境。那时,父亲的公司正从家族企业向上市公司转型,职业管理人体系已逐步成熟,他的加入对现有体系造成了一定影响。
彼时,一名材料专家从海外带着金属3D打印项目归来,父亲的公司争取到与这名专家接触的机会。沈于蓝在交谈中敏锐地察觉到3D打印的前景,于是便决定拿下这个项目并“另起炉灶”。
2012年8月,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无锡高新区正式成立。对于公司的发展方向,沈于蓝将目光坚定地投向航空航天领域。
公司组建初期,所有原料都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因此处处受限。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沈于蓝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了一年时间,自主研发出航空级3D打印钛合金粉末,打破国外垄断,把原料技术攥在了自己手里。
▲飞而康公司产品,依次为:钛合金粉末、小涡喷发动机、发动机环控系统风扇进气入口、导向槽。
如今,从钛合金粉末生产,3D打印技术及热等静压技术近净成形加工复杂部件,到航空材料测试中心实现标准化检测,飞而康已成为国内知名的金属3D打印“一条龙”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商,引领行业发展。
让国产大飞机烙上“无锡印记”>沈于蓝:“飞而康自2012年8月成立到现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的坎坷,同时也收获了一些小小的成绩。比如,我们目前是C919大飞机的合格供方。”
2017年5月5日,在亿万国人的瞩目下,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现场,沈于蓝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重要时刻。
国产C919大飞机前后历经10年,终于实现了从蓝图到在蓝天下翱翔首飞。值得关注的是,C919在设计制造过程中,首次装载了3D打印钛合金零件,分别应用在前机身和中后机身的登机门、服务门以及前后货舱门上,而这些零件正来自于飞而康。
作为一家3D打印(激光选区熔化)航空级零件产品供应商,飞而康自成立之初便致力于与中国商飞一起探索走出一条将3D打印钛合金零件应用到C919大飞机的突破创新之路:
2013年底,由“飞而康科技+中国商飞”组成的项目团队正式成立,并制定了一份3D打印钛合金零件适航认证方案;2015年11月02日,中国商飞在上海举行中国C919客机首次下线仪式,标志着飞而康生产的钛合金粉末和3D打印的28件/套,共6套168件钛合金零件均通过CAAC国际适航认证;2016年6月,飞而康临危受命,担负起C919型飞机首架机风扇进气入口构件的研制工作。参研团队在4个月时间内先后攻克了钛合金大型薄壁件常见的应力开裂和型面变形等问题,按时完成了产品交付,为C919在2016年11月8号顺利点火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商飞公司发来的感谢信。
C919的一飞冲天,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民用客机制造方面并不落后于国外,也标志着飞而康的3D打印钛合金零件具备向任何国家及国际航空飞机制造商批量供货的能力。
未来想成为中国3D打印领头羊>对于创业者来说,选择正确的梦想起步之地是格外重要的一件事。
沈于蓝表示,因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第一反应肯定是愿意留在这里的。此外,无锡高新区那时候提供的一些落地政策非常有吸引力。无论是营业执照的办理速度,还是土地的购买和建厂房的速度,以及在吸引人才的一些政策上面,都有比较好的倾向性,所以当时毅然决然选择了在高新区创业。
眨眼间,今年已是飞而康扎根无锡高新区的第8个年头。如今,实现钛合金粉末、3D打印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已不再是沈于蓝的终极目标,他更期待飞而康成长为中国3D打印领域的领头羊。目前,飞而康在无锡高新区成立了一个方案解决中心,为潜在客户提供培训服务,让越来越多人了解3D打印。
谈到未来,沈于蓝雄心满怀:“三年后的飞而康,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国际民用航空领域制造服务商的佼佼者。在五年后,飞而康希望能够通过技术转化,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商。”
关键核心技术是
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只有不断自主创新
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未来,期待飞而康能继续引领
中国3D打印技术的发展
在无锡高新区这块热土上
闪耀出比金属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