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视角
其实云南的沐王府能够世镇云南,还真的托福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
因为永乐2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就在云南。如果朱高煦就藩,那么以朱高煦在武功上的建树,沐王府就极有可能被边缘化了。
那么在永乐4年(1406年),大明征讨交趾,直捣其东西二都,生擒了伪王胡一元的功劳可能就不太轮得到沐晟了。沐家也不太可能世袭罔替,世镇云南,成为大明唯一一个世代守成的异姓王了。
而朱高煦自然就成了西南最闪亮的一颗将星,或许他和他的后代将代替沐家,成为西南最大的守护神。这比起朱高煦在正史中真实的命运,好过千万倍。
然而历史不可假设。朱高煦在被封为汉王之后,迟迟不肯就藩,最终导致了自己身败名裂。
不但不肯就藩,还大哭大闹道“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结果朱棣于心不忍,让他长期逗留在南京,甚至还让自己的天策卫去护卫朱高煦,礼仪等级甚至超出了太子朱高炽。
虽然朱高炽和朱高煦是一母所生。但是从朱棣的角度,他更喜欢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雄壮英武,很有自己年轻时候的风采。而朱高炽,又肥又胖,还是个瘸子。
建文4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大败,几乎全军覆灭之际,朱高煦率军赶到救阵,朱棣为了鼓励朱高煦力战退敌,拍着他的背说,“仕子(朱高炽)身体不好,你多多努力。”这句话尽显厚黑,似乎给了朱高煦很多承诺,但似乎又什么都没讲。
然而这一切最终将朱高煦葬送,因为朱高煦有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那就是在未来的接班人选上,父亲朱棣选自己的可能性更大。
但实际上,这是一场牵扯到无数人命运的夺嫡之争。很显然朱高炽的背后站着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文官集团;而朱高煦的背后,站着的则是“靖难之役”有功的武将勋贵集团。
在朱棣无限强大的情况下,这两股势力都不算强大。朱棣则谁冒头,就打压谁。谢晋的死不是偶然;朱高燧(三弟)被废,更不是偶然。
朱高煦考虑的则是赶紧的当李世民,时刻谋划着,如何起兵,结果终于引起了朱棣的震怒,差点像朱高燧那样被废。永乐15年(1417年)3月,朱高煦改封到乐安州(山东),并被敦促无条件就藩。
永乐18年(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朱棣正式决定迁都北京。而这一刻山东的地理优势便凸显了出来。太子朱高炽守南京,二龙不想见。这让朱高煦再次感觉的自己的机会即将来临。于是做足了准备工作。
永乐22年(1424年),朱棣在北伐蒙古回军的路上病逝,太子朱高炽提前得到消息抢先完成了继位仪式,是为明仁宗。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当时可就在北京,结果还是“错失良机”。
但是朱高煦面对朱高炽给的丰厚的赏赐,并没有打算就此做个太平王爷。使仍然对皇位心心念念,因为在他觉得这个皇位,本来就是应该是他的,早在建文4年,朱棣就曾经许诺给他了,只不过朱棣后来食言了。
很快朱高煦再次等到了他的机会。洪熙元年(1425年),在位5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病逝了,按道理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朱高煦并没有急着行动,因为他打算“守株待兔”。就像当年,朱棣从北京打到南京,山东是必经之地。所以现在,朱瞻基想从南京到北京去继位,他朱高煦的地盘是必经之地。
然而神奇的事情再次发生,他并没有能够如愿的等到朱瞻基,等来的是朱瞻基已经在北京宣布继位的消息。
两次机会,两次机会都错过了,那么上帝就再也不会给你任何机会了。但是朱高煦却不懂这个道理。
宣德元年(1426年)8月,朱高煦感觉自己学不成李世民,还可以学自己的老爹,于是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一切准备就绪。
但是朱高煦在临行动前,觉得少了点什么?没错,少一个“李景隆”。于是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拉英国公张辅入伙,以为内应。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张辅并不是李景隆,张辅直接把他给告发了。
但是朱瞻基却并不想对自己的叔叔用兵。还是“三杨”之一的杨荣对斗争的敏感度较高。他劝朱瞻基一定要亲征。后来证明,这个决定,是无比的正确。因为朱瞻基一宣布亲征,真的就没有动得了刀兵,未战,朱高煦便出降明宣宗朱瞻基,因为谁也不愿意陪着朱高煦一起谋反。
朱瞻基处死了600多个同谋,发配了700多个叛军,但是并没有杀掉朱高煦,只是把他囚禁了起来。
然而,不作死不会死,朱高煦始终对自己的失败耿耿于怀,他认为自己本来是可以当皇帝的。但是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却成了囚徒。
他始终想不明白自己究竟输在哪里?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于是,他犯了一个小孩子才会犯的错误。而这个错误,最终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并且还牵累着了自己的家人。
朱瞻基某天去狱中探望朱高煦,结果就在朱瞻基临走的时候,著名的“朱高煦扫堂腿”便横空出世。这一下子差点绊倒了朱瞻基。
朱瞻基大惊,继而是无比的恼羞成怒。于是命人用300斤重的大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地烤成了“烤乳猪”,而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因此全都被杀了。
文官集团从此登上了大明的舞台,“三杨”辅政只是一个开始。然而朱高煦却并没有看清这一点,这是他失败的根源。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