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实务 追寻法意
解析案例 探索规则
交强险免责及追偿
《条例》与《解释》矛盾吗?
编辑:糖樱
问题的提出:在网上,经常遇到有人咨询交强险的免责问题,而一些专业人士给出的答案,往往出现彼此不同、相互矛盾的情况,其所依据的法律规范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形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因而,小编对与交强险免责问题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了一定梳理,加上自己的理解,写作本文。
讨论的前提:1.对交强险免责与追偿的区分。对于交强险,免责是指保险公司不承担保险赔偿责任;追偿是指保险公司在承担保险赔偿责任后,可以向侵权人追偿。2. 交强险免责的相关法源问题。关于交强险的免责问题,相关的法源有四个:一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二是《交强险条例》;三是《侵权责任法》;四是《交通事故司法解释》。3. 交强险保险对象是谁的问题。交强险制度的保护对象是受害人,但是交强险的保险对象,则是导致交通事故的责任人及其责任,而非受害人及其损失,即交强险的性质为责任保险。
一、交强险免责的初始规定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解析
1.《道路交通法》第76条第1款,规定了交强险法律制度,即“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2.《道路交通法》第76条第2款,规定了交强险的免责事由,即“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说《道路交通法》第76条第2款规定了交强险免责事由?由于交强险是对责任的保险,既然法律规定“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则保险公司自然无需承担保险赔偿责任。
3.《道路交通法》第76条第2款规定交强险免责事由,在《交强险条例》第21条第2款中得到体现,即规定“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
二、交强险免责的偏差规定
《交强险条例》第22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
(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
(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交强险条例》第22条解析
1. 《交强险条例》第22条第1款规定“对3种特殊情形,保险公司承担抢救费垫付责任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其第2款规定“对这3种特殊情形,保险公司除了承担垫付抢救费责任外,不承担损产损失保险赔偿责任”。《交强险条例》第22条,虽然没有直接讲明“对这3种特殊情形,保险公司不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但是从其第1款规定的内容看,显然掩含着这层意思。因为,只有在对人身损害不作保险赔偿的前提下,才有必要规定抢救费的垫付责任。
2.《交强险条例》第22条规定了交强险特殊免责事由,尤其是在其背后隐藏的规范意思,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第1款关于“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规定似有冲突。
三、交强险免责的特殊规定
《侵权责任法》第52条规定
盗窃、抢劫或者抢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盗窃人、抢劫人或者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侵权责任法》第52条解析
1. 《侵权责任法》第52条,是一条很符合民事侵民责任法的基本原理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原则,是对自己行为、物件致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责任。对于被盗抢的车辆来说,其已完全脱离原车主的撑管范围。该车的肇事与原车主没有关系,因而原车主没有责任。如此,相应的保险公司自然也不应当承担保险责任。
2. 对“车辆被盗抢”事由的认定,应当严格把握。比如,对有的驾驶人因车辆停放或保管不善,致车辆被未成年人或他人随意开动或开走并肇事的,不能轻易按“车辆被盗抢”处理,对交强险免责。另外,对“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虽然保险公司可以免责,但是根据《交强险条例》第22条第1款的规定,保险公司仍然应当承担垫付抢救费的责任,只不过保险公司在承担抢救费垫付责任后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3. 不能因该规定而扩大交强险免责的范围。比如,有观点认为,应当将“驾驶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驾驶人肇事后逃逸”等严重违法行为一并列入交强险免责范围。前已述及“交强险是对责任的保险”,因而,不管是“驾驶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还是“驾驶人肇事后逃逸”,驾驶人均应当承担责任,故对以上严重违法行为,仍然不能免除交强险责任。
四、交强险免责的纠偏规定
《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8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第三人人身损害,当事人请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的;
(二)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
(三)驾驶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
保险公司在赔偿范围内向侵权人主张追偿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追偿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保险公司实际赔偿之日起计算。
《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8条解析
1.《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8条与《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关系。第一,《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8条,否定了《交强险条例》第22条关于“特殊事由免责”的规定,从而保持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规定的一致,避免了法律的冲突。第二,《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8条,借鉴了《交强险条例》第22条关于“保险公司追偿”的规定,即在《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8条中规定对3种特殊事由,保险公司仍然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但保险公司在承担保险责任后,可以向侵权人追偿;第三,《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8条,与《交强险条例》第22条之间,也具有一定相容性,因为《交强险条例》第22条规定的是“对在3种特殊事由下的财产损失不予保险赔偿”,而《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8条规定的是“对在3种特殊事由下的人身损害予以保险赔偿”,此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2.《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8条所规定的“特殊事由”,与《交强险条例》第22条规定的“特殊事由”相比,少了一种事由即“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前已述及,在《侵权责任法》第52条中,已将“盗窃、抢劫或者抢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作为交强险免责事由进行了规定。由于“盗抢车辆肇事”已被《侵权责任法》规定为交强险免责事美好,因而在《交通事故司法解释》中,不能再将其规定为交强险追偿事由。
五、小结
《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8条,既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精神一致,又与《交强险条例》第22条相衔接。《交强险条例》第22条规定的是“对3种特殊事由下的财产损失不予保险赔偿”,而《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8条规定的是“对3种特殊事由下的人身损害予以保险赔偿”,此两者之间并不构成矛盾。可见,《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8条,是联接《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与《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桥梁。
交强险免责及追偿事由的分类。第一,交强险免责事由有两种:一是受害人故意致损免责,即《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2款的规定;二是被盗抢车辆致损免责,即《侵权责任法》第52条的规定。第二,交强险追偿事由有三种:一是驾驶人资质问题,即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的;二是驾驶人迷醉问题,即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三是驾驶人故意问题,即驾驶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