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升得快,降得也快。成立三年就纳斯达克挂牌。如今整满一年(美国东部时间7月26日),股价自今年3月以来连续下跌,从最高31.99美元降至20.99美元(?)。市值较2月FPO时已减少100亿美元,摩根大通、瑞士信贷分别于7月10日和18日,将拼多多股票评级下调至“减持”和“中性”。
财务数据的走向,还要结合商业的基本面,这不止是淡季,以及别的短期原因,而是整个模式决定其不可持续发展。上坡路和下坡路是一条路,三年速成,是模式的功劳,半年股价腰斩,也是拜这个模式所赐。
2017是拼多多最风光的一年。当年各季度,活跃用户(过往12个月至少产生一个订单)环比(本期比上期)增长均超过50%,同比(本期比上年同期)增长更超过300%。月活MAU几乎每个季度翻番,一年上一个数量级。
大好形势来年就急转直下,活跃用户数环比增长2018年Q4跌破10%,2019年Q1更降至5.8%,同比增长降至50%。月活环比增长2018全年均在20%以下,2019年Q1更降至6.3%,同比增长降至74%。
GMV和用户数共进退,只是拼多多财报公布的是滚动GMV,过往12个月累积交易额,将GMV增速的大幅回落延迟显示,但也只能延迟几个月而已。
拼多多从2017年Q3开始发力变现率(营收/GMV),2017年Q1首次超过1%;2018年Q1为2.09%,Q2达到峰值3.28%,2019年Q1为2.99%。至此变现率已经看齐阿里,几无提升的空间。总之,增长已经全线见顶。
同时市场费用却高企。在2017年Q4,相当于营收的64%,而从2018年Q2到2019年Q1,均超过营收。市场费用与营收增长的交换比,2018年Q1为1:1.1,Q2降为1:0.88,2019年Q1更降至1:0.65。理想状态是边际收益递增,而这已经是极端的边际递减,以至于得不偿失。
拼多多已趋近营收的极限,但和业界对下沉市场规模的估计,还差着好几个数量级,这个事业才刚刚开始。显示拼多多以非常浅层的方式切入。市场费用高企提供了线索,这种方式如何运作。又要从拼多多自身及其典型用户两方面来分析。
乍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细想却很合理,拼多多的初始基因不是电商,而是游戏,更确切说国产游戏。黄铮正是从游戏开始创业,借鉴游戏拼团的方式,打破电商的次元壁。
稍微资深的玩家,都能感受到中外游戏文化的悬殊差异。海外作品的品质更高,更具人文性、多样性,荣登第九艺术,去年上映的电影《头号玩家》是对五十年来西方ACG文化的一个检阅。
而国产游戏,玩家和开发者的素质互为因果,资本过剩,猥琐发育,整个系统设计围绕着如何刺激玩家的付费冲动,包括培养玩家的刻板动作,制造玩家之间的冲突来刺激付费。早在电商之前多年,国产游戏就已经下沉市场,创造了一些奇葩玩法,备受争议,正如现在对拼多多的争议。
电商拼团的技术实现,自然与游戏大不同,但拼多多充分沿袭了国产游戏的精神。所以有社交电商这样奇特的标签。或者不如叫电商社交,如同海底捞其实在销售体验,只不过以火锅为载体,拼多多其实在经营一款电商主题游戏。
其次的基因是上海,拼多多的总部所在。上海为什么不适合互联网创业,是老生长谈的话题。对商业史有所了解,这不是互联网行业独有的问题,开埠一百多年来,往往先在别处经营成功,再转进上海,也就是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同理,拼多多也只是将业已发展成熟的电商模式向下延伸,仅就下沉市场做些技术调整,对两者都缺乏创新和颠覆。
再之是补贴。这不能算拼多多与生俱来的基因,而是时代的通病,在同一个风口起飞,免不了被传染。从团购开始,到O2O,再到共享经济,这些概念不无新意,但实践中无一例外,陷入补贴不能停的怪圈。当然最后还是难以为继。但在拼多多这里改头换面延续下来,由于电商已经被证明成功,掩盖了补贴的失败。
近期一篇热文《我在下沉市场生活的一个月》,短短的一个月,已经展现下沉市场的特异性和多面性。作者在C县的家居生活店开张之初,设计了会员制,“被国内创业者和媒体提及无数次想要复制的Costco模式”,也曾是拼多多的愿景。但是应者寥寥。
究其原因,某C县民众表示:“我交了会员费什么也没拿到,感觉就是白扔了,以后省不省钱,谁去想它啊。”经过进一步调研,作者得出如下结论:
1.C县零售是纯粹的存量市场,每家店都为了争夺有限的用户采取超级高频且凶残的促销手段,使得用户十分难以取悦。
2.必须让用户在购买的时间点上感觉占便宜才可以,千万不要将优惠滞后,具体方式不重要,但必须简单易懂,否则就流失。
3.立减或直接打折是首选,充值返现是次选,赠品最好一直有。
4.C县面积不大,去到任何一个商铺都非常方便,并且用户有大把时间,造成一个怪现状:当天有促销,当天就能到场抢购,反过来,提前知道大促,也可以耐心等到那天再出手……这就让一二线城市的销售套路“这次不买可能就错过了”彻底失效。
这就是拼多多的受众。之所以与,姑且称为上升市场,脱节,主要在于消费心理。“价格敏感型用户,只不过重新定义了穷人”的段子不准确, 与购买力有关,但不等于收入概念,和区位有关,也不等于地理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国民已基本脱贫,棚改等造就乡镇的新富阶层,但内心的匮乏感短期难以填充。即使很有钱,甚至在五环内买了房,仍然是“价格敏感型用户”。
也就能理解拼多多的大起大落。不同于上升市场电商创造的增量,拼多多模式仅仅分配存量,迎合上述消费心理,采取更凶残的促销,每一单实时的优惠。但也正是这一模式,难以继续迎合,导致如今的困境。
在上升市场,拉新和留存是市场运作的两面,留存总是比拉新的成本来得低,通过不断将生人转变为熟客,营收的增长曲线陡于市场费用的增长,从而实现边际收益递增,直至平衡点。但在拼多多模式下,没有留存的概念,永远在拉新。因为每一单优惠只会吊起用户的胃口,下一单的优惠尽可能更高,绝不能低。
但小件快消品的剩余价值不可能无限榨取,以及完成GMV数字的压力,迫使拼多多提高客单价,推出诸如补贴iphone、五菱宏光的活动。当然这又会把用户的胃口吊得更高,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拼多多市场费用节节攀升,同时投入产出比跌跌不休的逻辑。
但这不是唯一的“下沉市场”,可以预计,也不代表未来的下沉市场。热文作者指出,“我发现在一线两三年前非常流行的一些进口快消品(尤其是洗护、美妆类),在当下的C县是非常标准的爆品,属于’不买就是土’这种程度。”
这里消费升级的梯次感就出来了。上升市场只不过先行一步,每个人都有权享受这样的生活。相信随着发展,两三年的代差也将逐渐缩短。这个市场不是下沉市场,而是新兴的上升市场。
下沉市场怎么做,有若干先行者的经验教训,试作总结:首先,尽可能给用户让利,才能启动市场。但不是拼多多这样没有技术含量的补贴,而是提升产品性价比、优化供应链等的系统工程。
其次,下沉市场信赖从熟人获取消息,可以发动亲友教育消费者,年轻一代显然是重点,正如年轻人教会他们的父母使用智能手机。乡土社会有公认的“能人”、话事人,可以培养为下沉市场的KOL。
最后,鉴于保守的消费者,门店展示实物的功能,仍不可替代。下沉市场门店的改造,也应该纳入“新零售”的议程。当然,要与大城市的门店改造求同存异。
相信在不太久远的将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消费心理的成熟,将不再有一二线与下沉市场的差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