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游记开始前,也是2018高考结束之际,我们在南京夫子庙江南贡院,祝福莘莘学子,苦尽甘来,金榜题名! ========================================= 都说到南京,没到夫子庙等于没去南京,由此可见夫子庙的名气。 夫子庙比较完整的格局包括三部分,即孔庙、学宫、贡院。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及两侧的主要建筑和以明远楼为中心的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是夫子庙地区最主要的旅游观光点,又是一年高考时,今天我们应景的再度走进这里。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贡院】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中国科举博物馆】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建设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从江南贡院落成直至晚清废除科举为国家输送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始建于1168年的江南贡院遗址。江南贡院是专门用来考试的场所,起初规模并不大,只供府、县学考试之用。明初乡试、会试集中在此举行。后贡院规模扩大,待到清朝,正式定名为江南贡院,已经是规模空前,形成东起姚家巷,西至学宫、孔庙,南临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的方形整体,其号舍达两万多个,在当时全国贡院中首屈一指。民国之后,贡院冷落,只有明远楼等,作为历史文物被保留下来。
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封建王朝统治下读书人的期望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榜眼是指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无论状元还是榜眼、探花,无一不是埋头苦读,倾注了心血和汗水
小朋友也想鲤鱼跳龙门
案首是古代在考试中的专用名词,指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凡名列第一者,称为案首;解元是指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会元是指会试(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
迎面是江南贡院照壁
历代状元名录
魁星亭是孔庙的配置性建筑物,祈求魁星庇佑,降临福泽,使当地产生大魁于天下的状元。
从文源桥走下的的赶考学子
室外犹闻翰墨香,亭中顿觉书声朗。一路参观科举考试规程,以及考试用品、饮食等
江南贡院登科长廊
美女也在贡院号舍前自拍,感受古时科举考试的场景
号舍为士子考试食宿之所。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
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比诗味长——状元及第
科举考试规程区,明清之后,读书人功名之路需经过县府院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几大阶段。该区通过展示与各级科举考试相关的试卷、规章等文物,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多媒体互动、场景再现等展陈方式,完整呈现古人应试之路。
贡院遗址里保存的石刻
大清年间祝氏先祖家训
为了笼络天下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踏上仕途为统治者效劳,古代科举制度还组织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士子参加由官方、朝廷主办的盛大庆祝宴会,以示恩典,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举四宴,别以为所有考生都能吃这么好,你得学好考好
清代科举考试考官、场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月下苦读青花瓷标本
科举考试分级取士程序
考生用品,风雨灯等
讨彩头等科举习俗
从江南贡院落成直至晚清废除科举为国家输送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謇、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
唐寅,其父让他读书求取功名,唐寅不负父望,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入痒读书。28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因弘治十二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突发变故让唐寅丧失进取心,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憎恶热中功名富贵寡廉鲜耻的知识分子。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
老照片展区,一些老照片勾勒起的回忆
有关科举的老照片
老照片再现清末秦淮河畔赶考的的盛景
走过魁星廊进入魁星阁,魁星阁位于夫子庙泮池旁,是南京夫子庙的核心景观和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夫子庙古建筑组群中著名的古迹,又称奎星阁、文星阁。魁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科举时代是士子们“夺魁”的象征。
阁内塑有一神象,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争往不绝。现代人会系上一段祝福语,祝福高考的孩子金榜题名
观科举千年泱泱历史——走进科举博物馆
江南贡院的参观时间一小时足矣,大量的有关科举的内容集中在江南贡院牌坊后的科举博物馆。 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建设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中国科举博物馆是围绕江南贡院遗址历时4年多打造完成,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清代,经这里选拔,然后考中状元的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
江南贡院牌坊,牌坊后就是中国科举博物馆
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建设的中国科举博物馆
博物馆入口一侧,张謇和林则徐的雕像。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林则徐嘉庆进士,在江苏任职期间,针对江南贡院科场弊症,提出创设信炮,置立灯牌,明定入场规则等改革办法。
在明远楼两侧是复建的99间号舍,即当时的考试场所,参考的学子们便是在这不足1.5平方米的号舍中开始长达9天六夜的追梦之旅。
科举博物馆和其他建筑不同的是,不是在地面上盖楼,而是一座深挖地下四层的建筑。从牌坊大门进入,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个方形的水池,看上去像一方砚台,有“汇墨成池”的意思,象征着考生的文思泉涌和源源不断的中华文化。
进入博物馆,和几位赶考的士子读一段同行
下坡,走进负四层,随后一层层地往上。沿长长的斜坡而下,两边灰色的墙壁别具一格,全是由一层层青瓦和竹简堆叠而成。
科举博物馆和其他建筑不同的是,不是在地面上盖楼,而是一座深挖地下四层的建筑。
迎宾大厅
迎宾大厅里滚动播放着以“村童闹学”、“贡院赴考”、“号舍百态”、“鱼跃龙门”为主题的多媒体短片,生动展示古代读书人从幼学启蒙到金榜题名的生活画卷。
号舍百态
瓦片墙
很有气势的竹简墙
读一段前言,了解一下科举
四周的石墙刻满了经史子集文字
明代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族故居的"科举世家"牌坊
仰望上空,在“魁星点斗”的四周,历代状元名录在灯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殿试中的考生蜡像,神情很逼真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清代盘金宿进士服
状元卷馆展示的是清代著名状元的殿试卷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从负四层一步步往上,走过“为国求贤厅”、“鱼龙变化厅”、“金榜题名厅”、“金陵佳话厅”和“源远流长厅”,浏览科举制度的发展、、江南贡院的历史、科举文化对近现代的影响
详细了解评阅试卷的程序
考题答题
科举考试规程区,明清之后,读书人功名之路需经过县府院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几大阶段。该区通过展示与各级科举考试相关的试卷、规章等文物,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多媒体互动、场景再现等展陈方式,完整呈现古人应试之路。
贡元 对贡生的尊称。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走过展厅,仰望龙门
乡举里选、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都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每层的展厅都有一个可爱的小状元指路牌,很贴心
从宋代开始,金榜题名时就被视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通过寒窗苦读实现金榜题名,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大事,也是个人、家族的巨大荣耀
动画图片再现状元荣归
相当于现在的录取通知书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
科举同年,后来的官场盟友
科举名人区展示的是那些曾经经过科场洗礼,后来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塑像。
维新变法,改革科举。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到了1905年,慈禧太后根据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建议,下诏停止科举,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
科举制度虽然因清末的停废而走下了历史大舞台,但是其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合理内核,已经超越了帝制时代的显著特征,具有了现代性。
一九二八年民国考试院成立
了解一下民国考试院的那些事
回到我们参加高考的年代,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寻找同桌的回忆
借鉴欧美的文明制度
“国重斯文,天下至公”,结束展馆内的参观
展厅一角的黄金屋,与读书考试相关的文化用品
彻夜苦读的学童,憨态可掬
整齐的书籍,书卷
一层一层上来,虽然走马观花,还是累了,鸿儒驿站就到了
在状元座里喝一杯茶,翻一会书,小憩
走出地下展馆,来到地面,明远楼就高耸在出口
明远楼始建于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的主体建筑,清道光年间重建。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也是江南贡院的最高建筑,这是考官监视考场发号施令的地方。“明远”是“慎终迫远,明德归原”的意思。
明远楼到至公堂的两边,分布着仿造古代考舍的建筑。考试的九天七夜里,考生答题和食宿全在号舍里。在每排号舍的尽头有一间粪号,谁去上厕所不能说话,只能用牌子来表示,牌子正反两面都有字,一面写着“入静”,另一面写着“出恭”,现在还有不少老年人以“出恭”指上厕所,就是由科举而来。
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
复建的至公堂曾是古代考官批卷、阅卷的主要场所。两楹悬挂明朝扬士厅的题联:“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在至公堂的正中,有一块石碑,名曰“御制宸翰碑”,此碑是康熙皇帝为全国贡院所题。正厅上方是“为国求贤”匾。
结束语 游览贴士
科举考试,主要考八股文,考四书五经,自隋朝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以来,这一选拔人才之举延续了千年。1905年,慈禧根据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建议,下诏停止科举。一千多年来,八股文中出了许多秀才,但八股文的也有弊端,包括内容与形式,程式化的写作束缚了人们的表达方式与思想,所以100年前被废止了。 走过博物馆,也就走过了1300年科举泱泱历史。穿越之旅,意犹未尽! 游玩贴士: 1、地址:南京市秦淮区金陵路1号 2、门票:50元/人(含江南贡院和中国科举博物院); 3、开放时间:9:00—21:00,参观用时:2~4小时,建议下午或晚间参观游玩; 4、交通:【公交】夫子庙站:1路、4路、7路、15路、30路、31路、40路、44路、49路、202路、304路, 长乐路站:42路、62路、82路、88路、101路、102路、103路、301路,三山街站:2路、6路、26路、33路; 【地铁】南京地铁1号线 三山街站,南京地铁3号线 夫子庙站 。 【自驾】夫子庙景区车多人多,景点周边及酒店都有停车场,节假日期间停车比较困难,建议公交地铁前往。 另外,夫子庙景区内游玩可以选择人力车、电瓶车、游船,前提是付费的。
江南贡院参观的同时,回望秦淮河岸边夫子庙风光。夫子庙,又叫孔庙、文庙,是祭祀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人们尊称为孔夫子,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夫子庙地处城南秦淮河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是南京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
从魁星廊里眺望秦淮人家。以夫子庙为中心的秦淮风光带。在东起东水关、西迄西水关的十里秦淮,发掘出那些被历史湮没的秦淮胜迹,如瞻园、白鹭州、中华门城堡以及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和沿河景观
夫子庙前以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石砖墙为照壁,这里还是春节期间夫子庙灯会的主会场,南京夫子庙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 这里也是江南贡院魁星阁的出口,因为江南贡院晚上九点关门,建议下午晚间参观游玩,桨声灯影,夜游秦淮。
科举博物馆门前的人力车夫
江南贡院旁的文源桥的那一头就是晚晴楼
夫子庙地区是南京小吃的发源地,早在六朝时就是全市的小吃中心。夫子庙小吃不下200种,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走累了,随时都可以停下,美味小吃就在眼前。
晚晴楼是一座专营晚晴“八绝”风味小吃的民俗餐厅
小状元在秦淮礼品商铺门前恭候你的光临
初夏的季节,来一杯状元茶饮,神清气爽
更有状元特色的的秦淮礼物
香酥可口的状元饼
结束之际,祝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此时正在看游记的你,一举成名天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