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事件_ 淞沪会战的导火索:虹桥机场事件_上海虹桥机场平面图

“八• 一三”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虽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区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安全;日军装备优良,取正面强攻,屡遭挫败,改从侧后登陆,迂回成功。日军参战达9个师团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6个集团军约70个师共70余万人,伤亡近30万人。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然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不能被视为是战略上的成功。

虹桥事件

浓烟滚滚的上海

1937 年7 月,日本借“卢沟桥事变”,挑起了侵略战争,大举入侵平津地区。7 月29 日、30 日,文化古都北平和天津相继沦陷于日寇铁蹄下。随后日军又准备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河北省中部的保定、沧州一线。因华北危急,国民政府决定在河北省中部的沧州、保定、石家庄一带集中约50 个师(当时全国第一线约100 个师),抵御日军的南侵。此时,由于对中国的轻蔑,日本陆军首脑认为,只要再发动一次控制在华北局部地区(把作战区域局限在保定、沧州一线以北)的有限战争,打败集中于河北省中部的中国军队,就能迫使国民政府让步,然后再藉谈判结束军事行动。于是,中日两军均酝酿在河北省中部地区决一雌雄。

但随着日本陆军进犯华北,上海的局势也越来越紧张,因为日本海军不甘心由日本陆军一再主导侵略中国的政策,所以千方百计地制造事端,想将战火引到上海来。从日本海军的观点来看,假如中日两国在河北进行决战,那么日本海军只是配角而已,战后日本陆军肯定会获得更大的资源分配权。但如果战火烧到上海,日本海军就能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7 月17 日,日本驻上海的海军第3 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了解到日本对华作战计划的秘密方案内容后,在给日本海军军令部的报告中说道:“如果局限战域,则有利于敌方兵力之集中,深恐将使我方作战困难……为制中国于死命,以控制上海、南京最为重要

但日本海军并未因此罢手,仍企图挑起事端。这样上海就成了一个火药桶,接下来就差一个导火索了。

虹桥事件

淞沪会战期间上海街头被炸后尸横遍野的惨状

7 月24 日晚,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所属的一等兵宫崎贞夫突然在北四川路和狄斯威路交叉口附近失踪,接着便立即有日本侨民向陆战队报告称,他被中国人绑架了。日军第3 舰队遂向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抗议。“上海特别陆战队”随即进入警戒状态。一时形势紧张,闸北、虹口居民纷纷搬家。谁也没想到的是,三天后,这位所谓被“绑架”的日本士兵,居然在江苏靖江被人发现了。这家伙刚一露面,就想从轮船上跳到河里,却被中国人揪住,由江苏省政府护送到南京,再由国民政府外交部转到日本驻京总领事馆。问起他失踪的原因来,真令人笑掉大牙,据他自己说是因那晚在北四川路一家妓院里被一个便衣发现,惊慌之下畏罪潜逃。无论他说的是真是假,此次事件都让日本方面颜面大失。

然而,不把战火引燃的话,日本海军是不会罢休的,于是其一计不成又生二计,继续挑起事端。

虹桥事件

从7 月末到8 月初,中国中央军一部化装成保安队,陆续进入上海,构筑工事。日军察觉后,第3 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觉得局势严峻,于8 月4 日秘密地要求军令部向上海增派“特别陆战队”,但军令部答复要慎重,待继续观察形势再作考虑。在这之前,日本政府意识到局势紧张,于7 月28 日训令侨居扬子江沿岸的29230 名日侨撤离。到8 月9 日,这些日侨在日本海军第11 战队掩护下,完全撤到了上海。但就在这天下午,突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虹桥机场”事件。

8月9 日下午,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西部派遣队队长(第1 中队长)大山勇夫中尉,在吃过晚饭后,就乘坐一等水兵斋藤与藏驾驶的陆战队汽车,到租界外侦察去了。自8月初以来,大山曾多次外出侦察。但这次,他的部下却感到有些不同寻常。大山平时到租界外侦察时,为隐藏日本军人身份,常常着便装,而且去哪里都会说一下。而此次,大山中尉却穿了能让人一眼就能认出的海军陆战队军官军服,没带手枪,也没透露目的地,就和司机出去侦察了。

下午5 时许,斋藤驾驶的汽车突然出现在虹桥机场附近。守卫机场外围警戒线的是乔装改扮成保安队员的独立第20 旅第659 团士兵,他们发现车上的两人是日本军人,连忙制止。2 名日本军人不但不理会,反而加速冲破警戒线,继续向虹桥机场方向驶去。第2 团士兵平时恨透了日本人,一见日本军人横冲直撞,不听制止,便按照战时典令规则开枪射击。当汽车行至虹桥机场东南角西门以北约100 米处,即跨界道路的牌坊路上时,被击坏车胎,汽车失控后冲进路边的菜地里,二名日本军人弃车而逃,被乱枪打死。接着,第659 团士兵从其中一具尸体身上找到2 张名片,印有“海军中尉大山勇夫”字样。

上海警备司令部(司令杨虎)得知情况,认识到事态严重。参谋长童元亮与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商量后,决定把一个死囚犯穿上保安部队服装,打死在虹桥机场大门口,说是日本军人要强进机场大门时,先把我卫兵打死,以便与日本人交涉。接着,童元亮命令中国士兵连夜把被击毙的日军尸体移至被击坏的日军车旁,然后把1 个死刑犯提出监狱,换上保安队员的服装,枪毙在机场门口,弄出一个日军强行闯入机场时先开枪打死我保安队员,然后我保安队员才还击的假现场来。

当夜,上海市市长俞鸿钧为协商处理该事件,亲自来到日本上海总领事馆,会见总领事冈山季正及大使馆副武官本田海军少将。说明事件的经过是由于大山中尉想闯进机场,不听保安队制止,反而用手枪杀害我一名保安队员而挑起事端的。对此,日本方面提出警告说,最近中国上海保安队加强武装,敌对行动露骨,对此事件,保留今后一切要求。10 日晨,日本方面将大山、斋藤两人尸体收殓。当天下午,中日双方的官员,会同第三方官员一齐(上海驻在武官田尻穰海军中佐、上海特别陆战队参谋山内英一少佐、领事吉冈范武、领事福井淳、工部局督察长、上海市政府秘书长、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官等官员)到虹桥机场实地调查,最后日本方面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山与斋藤两名死者均被机枪子弹贯穿头部,遭致命性打击。

(二)保安队员系中机枪子弹而死,这与当时大山中尉并未携带手枪,斋藤水兵手枪挎在肩上开着车之情况相对照,显系中国方面同伴自己杀害的。

(三)因此中国方面所谈的日本方面先开枪,不符合事实。

而中国方面怎么也不承认日方的结论,双方争论不休。

战后,日本学者笠原十九司根据大山勇夫以及其部下的日记、书信等资料,得知事件发生前夕大山勇夫的言行很反常。同时他结合釜贺一夫少佐的证言,进一步推断“虹桥机场事件”为日本海军的阴谋,大山勇夫事前即接到上级密令,命其“慷慨赴死”,以便成为在上海挑起战争的借口。而大山与斋藤两人之死,终于使日本海军的图谋得逞了。果然,日本军令部当局在收到“大山事件”报告后,做出了如下《大山事件应对方针和局势处理方案》的决定:

要求事项

(一)事件责任人的谢罪和处置

(二)未来保障

1.停战协定内限制保安队人数、装备以及驻军地点

2.撤去事件地区内阵地防御设施

3.设置对该地区进行监视的日中军队委员会

4.严厉取缔一切排日抗日活动

以上都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无法接受的“项目条款”,内容等同于在上海开战的宣战布告。8 月11 日,上海总领事冈本季正向上海市市长俞鸿钧正式提出上述要求。对于日方要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明确表示“不可能接受”,予以拒绝,同时“命令准备战斗”。由此,“虹桥机场事件”成了之后爆发的“八• 一三淞沪会战”的导火索。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