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对此,人社部近日答复称,推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将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综合考虑劳动力市场情况、社会的接受程度,根据不同群体现行退休年龄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论证,稳妥推进。由于延迟退休是一项重大社会政策,不同行业、不同群体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人社部将进行深入研究论证,适时提出方案建议。
1、人口平均寿命
我国现行企业职工的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该退休年龄是在上世纪50年代《劳动保险条例》中规定的,当时我国的人均寿命不足50岁。这一政策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劳动条件、人均寿命、男女生理特点等因素,为保护职工劳动权益及身心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条件改善,平均劳动强度比以前大大降低,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现行退休年龄偏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相应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
2、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逐年增加,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人力资源,养老、医疗基金方面考虑,都需要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调整,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发达国家基本上退休的年龄都在60—65岁之间,甚至更高。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有三方面原则:
第一,小步慢走,渐进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的时间,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再达到法定退休的目标年龄。
第二,区别对待,分步实施。根据我们国家现在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我们会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进行实施。
第三,提前公示,做好预告。这个方案一旦出来之后,我们会广泛地征求社会意见,因为这个方案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凡是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政策都需要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凝聚社会的共识。
(1)主要内容
报告提出,首先,实现养老金制度并轨,将退休年龄归为两类:职工养老保险领取年龄和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年龄。
其次,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时,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第二步: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
再次,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从2033年开始每3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完成。同时在退休年龄改革中引入弹性机制,可考虑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或延迟5年退休,但养老金待遇与退休年龄挂钩。
也就是说,2045年之后,男性退休年龄要比现在晚5年,女性退休年龄要比现在晚10年。
(2)主要影响人群
退休年龄最新规定:社部公布延迟退休时间表,最新延迟退休方法最早2022年实施。这样一算来对70、80后的影响很大。
在提出这项建议、采纳职工和专家意见时,群众对实行延迟退休的意见很大,绝大部分人是不赞成延迟退休的。职工无法从延迟退休政策中获得利益,反而会增加自己的劳动时间,减少退休后的实际收入;延迟退休还会提高社会求职的竞争力度,增加了年龄较大的求职者的就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