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高中_ 以“有限公司”之名,“民办特色高中”能否杀出一条血路?_保险知识普及

先分享三个新闻案例。

第一个案例。

据悉,该校是新《民促法》自2017年9月1日正式实施后,厦门市首家营利性民办高中,值得注意的是,该校名称完整后缀为“高级中学有限公司”。按照规定,该校简称“厦门市国贸协和双语高级中学” 限用于学校牌匾、成绩单、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国际交流、招生广告和简章,在招生广告和简章中使用办学简称的,应当在学校介绍中标注全称和营利性属性。

第二个案例。

由公立高中联合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共同举办足球特色的普通公办完全中学,完全符合今年9月深圳市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按照深圳市规划,到2022年,深圳将新改扩建3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学位6万个,增幅超过60%。在“十四五”期间,深圳将打造国内领先的卓越高中、特色高中、民办品牌高中各10所。

第三个案例。

根据规划,该艺术高中将坐落于龙岗沙湾社区,面向深圳市招生,计划办学规模为60个班3000人规模,每年计划招生1000人;按照满员招生规划,学校文化课类高中生将占60%约1800人,艺术特色学生占35%约1050人,国际部学生约150人占5%。

第一,为什么要说厦门和深圳?

厦门,福建省会、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但是,厦门的教育供给并不如她的风景那么美。

尽管厦门早已经普及高中,高中包括普高和中职的录取率达100%,其中普高录取率约为56%(2019年)。事实上,纵观厦门历年普高录取率,基本维持在55%-60%间,但从2015年开始,厦门的初中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普高的录取率也随之下降,比如2018年该市中考考生3.3万人,但普高录取人数为18,150人,普高录取率回落至55%,厦门家长们纷纷感慨:“

在厦门小鱼社区网站上,学生家长的焦虑溢于言表:

“今年(2018)三万中考生,我家考了一万二,说录取率55%,可是我家的依然没有高中读,因为划片区录取,我们在湖里,岛外高中招岛内的极少名额,即使你分数比岛外孩子高,岛外孩子有高中读我们没有,同样岛内双十一中也只有少部分名额给岛外,政策就是这样,我家的现在只能读职业学校,后悔把孩子带到厦门来了,小女儿以后一定要回去读,哪怕是最差的高中,至少可以上大学。”

“外来人口拼命涌进,户囗转进越来越容易。有地拿去卖建住宅卖房,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建。人囗越来越多,学校却不增加。幼儿园,高中录取率越来越低。高考制度越来越严。奉劝各位,小孩初中阶段能逃离厦门赶快逃。家长们多为孩子想想,你的孩子能上普高的机会比上大学还少。是他们不努力吗?只不过是他们面对的竞争太残酷。”

而深圳,更是焦虑的重灾区——“摇不到号,买不起房,读不了书”是很多普通深圳人的心病,读书难的问题更令深圳家长焦虑到难以言表。

深圳,广东的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目标到2025年将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成为“全国典范、社会主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到2050年成为“全球标杆城市”。

但深圳教育却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无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更别说初升高:

普及高中

▲ 近五年深圳中考招生数据

对比之下,深圳高考的本科上线率已经超过70%(2018年为73%),一本率高达33%!“深圳的中考比高考还难”绝非危言耸听,深圳孩子“上学难”非一日之寒,更非短期内能解决的事儿。

厦门和深圳“教育难”问题绝非孤本。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几乎无所不在,即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具有优势地位的城市,会大量吸走周边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要素,包括人才、资源等等。

但虹吸效应也给中心城市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和更多的挑战,比如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且失衡加剧,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教育资源(学位、师资、土地、资金等)的增长滞后于需求端的膨胀速度。可以预见,随着城镇化加速以及中心城市效应聚集发酵,包括厦门、深圳在内的很多中心城市,仍将面临严峻的学位缺口形势。

第二,“高中有限公司”是什么梗?

事实上,在厦门第一所“高级中学有限公司”被正式批准设立之前,“中学有限公司”就已在全国多地陆续出现。

10月17日,笔者以“高级中学有限公司”为关键词进行检索,Wind的结果显示,我国境内存续的普高教育类“高级中学有限公司”共有105家,且绝大多数为2017年9月1日之后成立或转设;全国首家“高中有限公司”,则是(河南信阳)

2017年9月1日,是“高中有限公司”诞生的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也是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下称新《民促法》)开始施行的日子。新《民促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民办学校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登记管理。按照“营/非分类管理”要求,营利性民办学校可以合理合法获取利润并分配,即可名正言顺地公司化经营民办学校赚钱,但必须按有关规定缴纳税费,且有限享有用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

新《民促法》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按此规定,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所有小学和初中,将不允许设立为营利性机构,但民办的幼儿园、高中/中职及高等院校除外。

也就是说,随着各地设定的“营非分类管理”过渡期限渐行渐近,我国3002所民办普通高中(教育部2018年8月公布的数据)将有很大一部分转设为“高中有限公司”,更多新的“高中有限公司”也将成立,比如筹建中的深圳市艺术高级中学有限公司。

第三,民办特色高中能否杀出一条血路?

无论“深圳科学高中拜仁足球学校”还是“深圳市艺术高级中学有限公司”,不管公办民办,越来越多高中都在强化某种特色教育,比如足球、艺术、武术等等。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高中教育,少了些法律法规的约束限制,让它们更有空间和自由去开展特色教育,但受到升学压力和市场竞争的束缚羁绊,又迫使它们不得不注重考试成绩。这种矛盾和冲突之下,“特色高中”就成为“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两手抓的一个试验田。

但现阶段,特色高中大概率只能在深圳等开放发达的中心城市开花结果。

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紧张,是所有大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比如深圳,随着深圳市被定位为国家先行示范区,城市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人口基数壮大且增量不减,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紧张的压力。

深圳就在《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特别指出,要推动发展优质特色高中教育,至2020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达18万人;着力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化、多样化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高中,以特色项目为依托,以特色课程为基础,至2020年建设一批在德育、课程改革、校园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各具特色的高中。

2019年9月10日,深圳发布《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优质特色高中,并计划在 “十四五”期间,打造国内领先的卓越高中、特色高中、民办品牌高中各10所;在招生、师资等方面支持新建高中,高起点建设人文、科技、艺体等特色高中。

可以预见,在高中教育成为刚需、素质教育方兴未艾的大趋势下,有特色的“高中有限公司”仍大有可为。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