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保质期,
莫名想到《重庆森林》里不太相关的一段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所以,没有什么不过期,特别是我们天天吃的。菜市场里蔬菜鱼肉没有写着保质期,新鲜不新鲜,纯凭混迹市场的经验。
而超市里的包装食品都明确标注着“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最佳食用日期”。这些也正是我们把它们放进购物车的基础和安全前提。
鱼罐头的保质期有2年,牛奶的凭什么只有60天?
保质期是谁定的?又是怎么定的?
既然食品是从厂家出产,那么最直接的,就是由生产厂商定的。生产厂家通常对食品经过理化试验、感官检查来确定其保质期,过程听起来很专业,最后是比较感官的,依据食品开始变得不好吃的天数,乘上0.7~0.8系数,最终确定该食品的保质日期。
距离变质还有1分钟!
那么问题来了啊,保质期以着截止日期那天的0时0分0秒就瞬间过期了吗?
当然不是!
保质期:是指在标注时间内,产品质量是最佳的,超过了这个保质期,或许食品的色、香、味有些许改变,仍可以食用。
这时候不得不区分一下另一个强制性概念-保存期:是硬性规定,指在标注条件下,可食用的最终日期,超过了这个保存期,那就是真的不可出售,不可食用。
超市里的“临期商品”真的可以买吗?
经常去超市就会发现,超市里有专门的“临保质期”货架。临保期的食品安全吗?
必要条件下是安全的,通常标明的保质期会比食物变质时间短,故未开封、无封装缺陷、在规定保存条件的情况下,临保期食品仍可食用。
“临近保质期”究竟是多久?
那么下一步的问题是,临期就是是多久呢,相关标注,好料菌也替你们收来了:
食品临保期的标准
●标注保质期1年以上,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如罐头、糖果、饼干等);
●标注保质期6个月- 1年内,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
●标注保质期90天至半年内,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如真空包装并须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类);
●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如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蛋等);
●标注保质期16天到不足30天,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如酸奶、点心等);
●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如牛奶、活菌乳饮料、主食、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
所以,临期商品可以吃吗,还得先计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