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大剧《长安十二时辰》以紧张、扣人心弦的情节赢得众多观众点赞!
剧中焦逐救下狼卫首领曹破延,本应感谢救命之恩,可当曹破延看到焦逐腰间挂的金鱼袋,却将其残忍杀害,上演了一幕农夫与蛇的故事。
导致焦逐被害的金鱼袋究竟是什么?为何会找来杀身之祸?下面小编来为您揭秘!
在唐宋,存在一个用“鱼符”、“鱼袋”证明自己身份的制度,称为“鱼袋制度”。
鱼袋是一个小荷包,荷包作为珍贵佩饰物缘始于唐代,宋代以后落没。
其分为金鱼袋、银鱼袋。
它可不是人人都能佩戴的时尚物品。
在封建制度中,只有达到一定品级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
而且不同等级的官员需要佩戴不同的鱼袋。
按规定,六品官员(唐初为五品)以上才能佩戴鱼袋,而且只能是银鱼袋。
到了三品、二品以及一品,官级比较高,就佩戴金鱼袋。
鱼袋制度是封建制度中集权统治的一种手段。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降诞》记载:“玄宗开元十七年,丞相张说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诞日为千秋节,百寮有献承露囊者。”
露囊,意为荷包也就是鱼袋;百官献囊名曰“承露囊”,隐喻为沐浴皇恩。
《长安十二时辰》中焦逐佩戴金鱼袋,证明他至少是三品以上大官,很可能与靖安司有联系。
所以狼卫首领曹破延才如此害怕自己的身份行踪泄露,于是痛下杀手。
鱼袋不仅仅是一单独的小荷包,其内一定有一个与之配套的“鱼符”。
什么是鱼符呢?
鱼符是唐宋鱼袋制度的一部分,是用木头或者金属制成,鱼形状的小薄片。
它放在鱼袋里,和鱼袋共同起到证明身份的作用。
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衙门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许,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等。
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
不同等级的官员佩戴的鱼符材质也不同,“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
除了这种证明身份的称之为“随身鱼符”外,还有一种鱼符象征权力、作为征调军队时的凭证。
它源自于前朝的“虎符”。
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将其改为“鱼符”,并用黄铜制成鱼形兵符,称为“铜鱼符”。
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铜鱼符是一对,分左右两片,中缝处刻有“合同”两字。
分开后,每半边符上只见“合”与“同”。
合在一起才能看见完整的“合同”。
所以铜鱼符又称为“合同”。
我们今天签约,一式两份,中缝盖章(称为骑缝章),双方各持一份。
这个签约过程被称为签“合同”的说法由此而来。
在武则天时期,由于“武”姓暗谶其是四灵之一“玄武”,就是龟,所以曾改佩鱼为佩龟。
并规定,三品官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
据《朝野佥载》记载:“至伪周,武姓也,玄武,龟也。”
关于龟饰也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典故。
你知道为什么丈母娘把有钱有地位的女婿称为“金龟婿”吗?
这个美称来自李商隐的诗《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写的是一贵族女子抱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其要赴早朝,而辜负了那一刻千金的春宵。
这名女子的丈夫称之为“金龟婿”,表明其是三品以上大员。
公事繁忙,当然还是以工作为重了!
小编写到这里,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古代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当代很多已经习以为常的说法、做法都能在古代找到出处。
所以,当今人们的生活也是在古人基础之上的传承。
这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朝野佥载》《为有》《新唐书·车服志》《封氏闻见记·降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