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西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调度暨审计交流视频会,132个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的主要领导及审计人员共计556人参加了会议,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辜华荣主持会议。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决策部署,确定江西省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三个省份之一。为全力配合好江西省委、省政府做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江西省审计厅从制度机制、计划管理、方式方法、审计评价、成果运用等多个方面,探索创新具有江西特色的审计思路,扎实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至2019年,江西省共组织实施审计项目343个,涉及领导干部448人,揭示和反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2400余个,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制度180余项,促动全省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制度90余个,撰写的4篇审计专报得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创新机制制度,保障工作顺畅
自然资源资产涉及面广,环境问题复杂,行业专业性又极强,加上此项审计工作起步不久,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待开展此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一,在推进过程中,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难免面临一些困难。为此,江西省审计厅积极对接江西省政府办公厅、省改革办、省生态办等部门,探索创新审计工作制度和沟通协调机制,以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江西省审计厅从江西实际出发,分别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提请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意见》。两个《意见》明确了时间表和任务图,强调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细化了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运用、审计组织领导等,为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深入、持续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了得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主管部门的切实支持和积极参与,最终使得这一工作得以顺畅、有效进行,江西省审计厅进一步探索创新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2019年1月,江西省审计厅提请江西省政府成立了江西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江西省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及3名副省长任副组长,12个相关的省级主管部门任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审计工作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指导审计工作,推动各部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设在江西省审计厅,办公室负责小组日常工作。江西省审计厅以领导小组为平台,充分利用沟通协调机制,与各成员单位之间密切联系、主动沟通。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及时向审计部门开放相关业务数据,组成专家团队,提供技术、设备支持和政策咨询,推动地方政府加强日常监管和事后整改成为常态。
创新计划管理,挖掘利用资源
为解决审计任务重,审计人员相对不足,审计质量难以控制的矛盾,江西省审计厅从创新审计计划管理入手,构建与其他审计项目统筹实施机制,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审计资源,解决分项目审计时审计力量、审计时间的固有限制,力求审计绩效最大化。
具体做法是,在向审计委员会提出年度审计对象初步建议名单时,与经济责任审计一并统筹;根据审计委员会批准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统筹安排年度资源环保专项审计和对设区市的财政收支审计。如2019年,江西省审计厅在对某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时统筹开展了对某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政收支审计,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审计调查。5个项目统筹实施,即充分借鉴其他专业审计的方法、技能,又能综合运用审计成果、推动部门间联动整改。以前5个组各自完成的项目,现在1个组统筹完成,现场审计时间也缩减了三分之二,取得了“1拖N”>“1+N”的效果。
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审计成果
为解决审计力量和专业知识不足,审计技术方法滞后等问题,江西省审计厅在审计实践中尝试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审计成果。
一是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由省厅制定全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方案,如2019年江西省审计厅在组织对某市的审计中,统筹调度省厅审计组、市审计组、县区审计组同步实施,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在全省统一的审计工作方案框架下同步开展审计,既分工又协作,保证同一区域的同一部门不重复审计;既统一审计内容、审计重点,便于系统分析建议,又体现市、县特点,有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
尤其是2019年开始,江西省审计厅充分发挥机构改革后新成立的内审指导处职能作用,采取“以审代训”的方式,整合被审计单位内审部门和行业专家力量,既有效缓解了审计力量和审计专业知识面不足的压力,又有效提高了审计机关和内审机构的团队作战能力。
二是创新审计方法。发挥省厅大数据审计资源和技术优势,打破层级界线,由省厅统一采集各类数据,集中分类、处理、建模、分析,提高数据分析核查结果的可靠性。如在2019年的审计中,江西省审计厅与省地理信息中心合作,组成数据分析团队,制定数据分析方案,建立审计模型。统一从相关主管部门采集到21项矢量数据,针对土地、林业、湿地、风景名胜区、畜禽划定范围区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发现19类万余条疑点线索,下发至各审计组核实后,发现耕地保护、土地闲置、土地开发、林地侵占、违法排放污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了三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和效能。
创新评价方法,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2019年8月,江西省审计厅通过组织调研,在广泛听取多部门及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江西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该指标评价体系突出江西山水林田湖草俱全的地域特色,结合本省开展审计工作的实际,力求科学、规范,符合基层实际,易懂可操作。已全面应用于2019年审计中,有效解决了审计人员普遍反映评价难,不会评、不敢评,以及同一问题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审计人员评价结果差异很大的现实问题。
一是指标选取,按照党政同责的要求,涵盖对象涉及市厅级、县(区)级和乡镇级三个层面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涵盖的自然资源涉及耕地及建设用地、森林、湿地、矿产、水资源等,涵盖的生态保护涉及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生活等方面。结合“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情况发生变化情况,重点选取《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中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约束性指标和重点检查评价指标,共29项。为方便审计人员使用,对每一个指标类别、来源、使用方法都进行了标注。
二是评价方法,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办法。如对设区市党政领导审计的29个指标,按总分100分计算,基准分为3分,属于三条红线的重要指标在基准分的基础上加2分,定值为5分;属于约束性指标在基准分的基础上加1分,定值为4分;属于非刚性约束的预期性评价指标,在基准分的基础上减1分,定值为2分。完成目标值或达到考核要求的得满分,未完成或未达到要求的适当扣分。为充分肯定领导干部的成绩,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有突出成效,获得国家、省级表彰,或在考核中获前三名的相应加分。为客现反映问题和不足,对在相关考评中得末位的、在环保督查或被舆情披露存在重大问题的,以及本次审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的进行扣分。最终得分按照分值区间进行五个等次的定级:60分以下为差、60分-70分为较差、70分-80分为一般、80分-90分为较好及90分以上为好。
创新成果运用,实现审计目标
审计成果充分运用是审计目标实现的最终体现,江西省审计厅努力探索创新审计成果运用新思路,做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后半篇文章”,使审计目标得到最终体现。
一是创新审计整改,积极争取江西省主要领导的支持。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对相关报告及专报批示部署抓整改落实。省政府多次召开整改调度会,由省委常委、副省长亲自部署抓整改落实。江西省审计厅设置专门整改机构,会同审计项目的业务部门,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台账,持续跟踪落实,逐一消号,提高整改实效。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报告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和委托审计的组织部门,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存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提高了领导干部履责意识。
在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江西省审计厅还专门开辟一个版块向江西省人大汇报资源环境审计情况,通过人大督查,推动解决问题。江西省人大常委会还对各地、各部门审计整改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
二是创新考核制度。《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将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纳入构建江西省全过程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中。江西省审计厅抓住任务关健点,一方面积极对接省生态办,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的相关内容纳入审计内容;一方面积极对接各生态文明成员单位,将审计结果纳入各种考核内容。如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情况先后纳入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考核以及河长办、法制政府的考核中。考核结果作为市县两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以及省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度约束,促使领导干部自觉、自律履职尽责。(杨桦 陈义平 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