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调解_ 论民事调解在历史中的作用:通过金牌调解员孔子一脉相承2000年_民事调解协议书格式

无论古今“调解”一直是我们中国最受重视的一种争议解决方法。各位小伙伴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身边一些形形色色的纠纷,比如情感纠纷、经济纠纷、口角纠纷,严重的可能还会升级到暴力斗殴、对簿公堂等等。其实有些事情你仔细去看,起因都非常小,就是些家长里短的小事情,可是双方就杠上了,互不相让,小事件由此就发展成了大问题,所以咱们身边就非常需要能够即时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来帮彼此浇灭心中的小火苗,少用一些法律武器,以和为贵,不要搞出大事情。

民事调解

其实如果古今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古代人跟咱们现代人也是一样的,也有扯不断、理还乱的芝麻绿豆大点的琐碎事,动不动就吵上了,真的是脸红脖子粗,所以古代有类似于咱们现代社会的这种调解员。据考证,最早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就有“调处”二字的记载,还专门设置了“司万民之难而和谐之”的调解员职务!那么这些调解员是怎么摆平双方的?历史上到底有哪些好玩的故事,李夫子今天就来扒一扒历史上那些金牌调解员的传奇故事。

古代名气最大的调解员

要正儿八经的说咱们古代最有名气的金牌调解员,您猜他是谁?“大教育家孔子”,他老人家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希望实现“大同社会”!他认为“天地之美莫大于和”,所以孔子曾经语重心长的说:“人与人之间还是和谐点好,不要老是怼来怼去,告来告去,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打赢官司成了仇人又能怎么样呢?”那么在历史上他在担任鲁国掌管刑狱纠缠的司寇时,就超前提出了一个原则,叫“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意思是说:“我审判案件不是依照法律的那些条条框框,而是通过道德教化来化解纠纷,使人们不再引发争诉,这样子社会才会真正的安定!”

民事调解

孔子是这么倡导的,他本人也是这么做的,在任期间就碰到了这么一起棘手的案子。有一个老爹要控告自己儿子,非要把儿子治罪,关监狱。咱们现代社会说实话,父告子、子告父的情况有不少,但是古代还真的不如现代多,因为道德的约束力比现代强很多!儒家讲“父慈子孝”,所孔子是坚决不主张父子骨肉间撕破脸皮的,既然有父子俩这么大张旗鼓的要法庭上见,搞得鲁国是满城风雨。孔子该怎么办呢?孔子是直接让人把这父子俩分开关了起来。奇怪的是孔子竟然是不分青红皂白,你关也就算了,你起码得问一下谁对谁错吧?事情到底是个咋回事呢?他不!直接把父子俩整整关了三个月,也不审理。您猜最后怎么着?毕竟那是自己的孩子,老父亲就慢慢的动了恻隐之心了,就主动请求大人不告了,撤销诉讼!孔子这才赶紧把父子俩给释放了。恢复了自由身,父子俩出来后面对面都冷静下来,估计牢里边也想了很多。回想起了父慈子孝的温暖,俩人是冰释前嫌,相拥而泣,还发誓终身不诉。

民事调解

唐朝用诗歌调解民事纠纷的牛人

所以李夫子认为历史上最牛的金牌调解员非孔子莫属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历朝历代都尊崇孔子为圣人,他的教诲大家都得听,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调解才是社会稳定的润滑油。那么说到了唐代,大家伙对于孔子的这份理论还是非常推崇的,当时有一个县叫做光泽县,也发生了一件事,被正史记录了下来。当年该县的父母官换做“况逵”,有一日衙门外有人击鼓鸣冤,县令升堂一看原来是一对异母同胞的兄弟俩在堂上要互掐对方,起因就是老爹死后田地分配不均衡导致的,为此两兄弟争的是脸红脖子粗,如果不是堂上有差役的话,估计都要打起来。

民事调解

那么按道理说,搁现在的话,这就是典型的民事纠纷,以法律为准绳,判了得了,不服可以上诉。可是这位况大人他没有这么做,他觉得一奶同胞没必要势如水火!于是县令让差役拿《诗经》上来,当时众人都蒙了,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诗歌集,拿他上来有什么用呢?原来这位况大人在堂上强制他们兄弟俩高声朗读其中的《小雅•伐木》一篇,“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读完就问这两个兄弟,你们知道是啥意思吗?

不知道,那本官解释给你们听: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林,你们知道这些鸟儿为什么要嘤嘤相鸣吗?只是为了求知音,我们继续往后看,诗中又接着说:“以速诸父。宁适不来”。用肥美的公羊肉来招待自己的亲叔伯,下面是重点,你们俩听好了,“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意思是说绿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成珍馐,兄弟叙谈没疏远,等待我的兄弟们一起来享用。整个诗歌就表达了亲人之间要和睦亲善的美好愿望。

民事调解

况大人是一边解释,一边暗自观察大堂之下两兄弟的表情,可能况逵他讲得好,扎到了兄弟俩的点,堂中这二人早已是泪流满面。争田争的是一点点利益,可失去的却是无价的亲情,我们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开开心心的一起过日子吗?看来这兄弟俩也认为就为这点事闹上公堂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于是况大人便把诗经收了起来说:“看来你们的官司不用打了,都回家去吧。”就这样况逵也就开创了历史上用诗歌来做调解的记录。我们要知道古代的诗歌都是要唱出来的,就是当年的流行歌曲,李夫子就觉得深受启发,以后各位小伙伴身边谁家再有矛盾,咱们可以直接来学习人家况逵的做法,放一首“家和万事兴”,彻底从心灵上感化他们。

明朝高情商的调解高手

最后再来讲一个,李夫子要说的这位主人公乃是明朝的一位调解高手,说起他的情商真的不是一般的高,这位当年本是松江太守,唤做赵豫,这个父母官跟别人都不一样,因为民间老百姓打官司要递状子,他可不是来一个就审问一个,而是先把大家的状纸收集起来,先看一遍。要是不太急的一些小的民事纠纷,就直接给告状的老百姓说:“不好意思,今天本官还有别的事情很忙,没有工夫处理你们的事,你们打哪来就回哪去,明天再来。”直接连堂都不升,就把人家忽悠走了。

如果说当天告状的你让他走,他不走怎么办?这位大人直接就坐在堂上陪人家泡茶聊天,什么都聊,就不说官司的事,搞得人家耳朵都被说起茧子了。当然了,也可以明日再来!可是真的要等到第2天,人家又来了,赵豫又笑呵呵的,还是那句话,忙!明日再来。好吧,一来二去就是和稀泥,搞拖延战术,搞得当时老百姓很无奈,老百姓都骂这是什么玩意,“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掏茅厕”。其他地方的太守也笑话赵豫,你这太丢我们太守的脸了,没有什么当官的才能嘛!这么小的案子还要思考这么长时间。

民事调解

长此以往,他手底下的衙役也觉得自己领导他是个神人,能这么为官吗?感觉脑袋是缺根弦,于是就把这件事情纷纷传扬。时间久了以后,当地人就编了一个“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民谣,专门来嘲讽他,可是赵豫任你们怎么说他也不恼,依然是明日何其多,可渐渐的神奇的事发生了。原本很多气愤至极,非要对簿公堂的冤家听他明日来以后,大部分都不再来了,就算是真的来了,也经不住他每日明天来的忽悠,真是黄鹤一去不复返。老百姓也发现忽然之间怎么城里边变的很和谐了,也没有人吵架了,也没人动粗了,连打官司递状子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其实他们不知道,这并不是赵豫不作为,真正体现了赵豫的高情商,因为他一眼看出许多民事纠纷其实也根本没啥大事儿,原本就是原告和被告双方话赶话,一时气愤,失去理智,所以才要争口气告上法庭,如果能给些时间让他们彼此冷静下来,一旦时过境迁,再加上有其他人的劝解,也可能就觉得为了这点屁事,打官司多此一举,也就偃旗息鼓了。

李夫子说纠纷

李夫子觉得这是很聪明的做法,这以上几位古代先贤的做法,其实对于我们现在人在处理纠纷矛盾,有时候也是很有启发的,你想谁每天不会碰到一些烦心的事情?各式各样的人和物让自己很窝心,每天都是负能量满满,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能进能退,化干戈为玉帛,忍一忍海阔天空,一让必定会柳暗花明,自古皆然。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有没有什么收获呢?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