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涛的育学园
最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作为家长,用药和我们的育儿生活可谓是息息相关,那么这份报告里到底有哪些信息对我们是有用的?是我们每个家长都应该了解的呢?
介于官方文件实在太难懂,所以小编马不停蹄地找我们育学园诊所的药房主任逄毅药师为大家翻译成接地气的“人话”。
逄 毅
北京崔玉涛育学园诊所药房主任
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的逄毅,曾就职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北京和睦家医院,后被育学园诊所聘为药房主任,被就诊的孩子们亲切地称为“逄药师”。十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使她熟悉各类药物的药效、药理及不良反应等。2012-2014年,逄毅曾参加北京药学会主办的“紫禁城国际药师论坛”,担任国外讲者的同声传译工作,并作为主题讲者进行报告演讲。
从下图可以看出,报告的数量是逐年在增长的。
Part 1 报告越多≠药物越不安全
看完上图,大家担心的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多,是不是就意味着药品越来越不安全?
官方解释是这样的:
报告数量之所以增多,是因为经过各方努力,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积极性逐步提高。
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多,并不能说明药品安全水平下降,而意味着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风险更可控,对药品的评价更加有依据,监管决策更加准确。
逄药师解读:
报告就好比一张身份证,身份证越来越多不是说明人口越来越多,而是那些没有身份证的“黑户”逐渐被重视了。
Part 2 儿童用药安全是重点
报告中涉及患者情况,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9.8%;按照怀疑药品类别统计,中药占14.6%;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静脉注射给药占60.0%;药物不良反应最常累及到皮肤及其附件。
逄药师解读:
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不算低,大家可能都觉得中药都是植物提取的,比西药更安全,这其实是个误区,中药也是药,同样没有“绝对安全”这么一说。
Part 3 持续重视抗生素滥用现象
在报告总体排名中,抗感染药的报告数量继续居首位,但占化学药品总体报告的数量的比例呈连年下降趋势。
逄药师解读:
最常见的抗感染药就是抗生素类药物,呈下降趋势说明大家对于“不能滥用抗生素”的认知在逐渐提高。
Part 4 合理用药小贴士
1、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逄药师解读:
大家不要觉得一生病就用药才好,多用几种药就能“强强联手”“多管齐下”,要么就是为了一步到位,不吃药直接打针或者输液,其实这样都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2、买药要到合法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逄药师解读:
再安全的非处方药它也是“药”,不能随便买随便吃。
3、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
4、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逄药师解读:
药物作用的原理非常复杂,药师或医生说的服用方式虽然简单,但背后有强大的专业知识做铺垫,不要想当然地觉得这事儿很简单。“谨遵医嘱”真的不是官方客套话。
5、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6、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7、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误服、误用。
温馨提示:
下面这篇文章的文末有逄药师之前写完的药物保存的注意事项,大家可以点开看看哦。
《磕碰受伤、发烧腹泻,宝宝小药箱中这10件应急物品,缺一不可!》
PS:每种药品不良反应/时间报告的数量受到该药品的使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诸多因素的大影响,故报告数量的多少不直接代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高低或者严重程度。本报告不包含疫苗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数据。
最后逄药师想和大家说,虽然守护用药安全每一个医生或药师都义不容辞,但是家长的力量也同样不容忽视,只有我们一起努力,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