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治疗_ 胡大一:过度医疗、过度体检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人民币_呼吸过度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痛陈目前普遍存在的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危害。

过度治疗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

很多人每次看完病都往家抱回一堆药,根本吃不完。胡大一教授怒斥过度医疗、过度体检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人民币!

据《法制日报》报道,一名患者在哈医大二院重症监护室住院13天花费22万元,患者死后仍在被收费。

问诊几句就让做CT核磁

癌症风险加大

医生给患者看病的基本流程大致分为5个步骤:

第一,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同病人沟通,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物理诊断,具体分为“望” —— 看看病人有没有黄疸贫血等;“触” —— 触摸病人的胸腹部;“叩” —— 叩叩他的肺部和心脏部位;“听” —— 就是使用听诊器;

第三,用一些基本技术检查和诊断疾病,比如做心电图、拍胸片,这些技术通常经过多年临床运用,对诊断有价值且成本很低;

第四,让病人做无创伤性的辅助检查,比如做运动平板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后,才是让患者做CT、冠状动脉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创伤的检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胡大一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不少医生的诊断过程本末倒置了,问诊几句后,立刻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直接跳到第五个步骤。

很多医生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过度依赖尖端技术解决常见病,把疑病留给精密仪器。

很多人觉得,CT、造影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

过度治疗

事实上,这些检查的成本高、创伤大,还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

比如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 CT 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线胸片,这对一些并不需要做 CT 检查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浪费医疗经费,更重要的是,这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癌症风险。

一感冒发烧就输液

这可能是道送命题

你觉得,多重的病才需要做手术?

会有人回答心脏病、肿瘤,但如果告诉你,从小到大,你因为感冒、发烧、腹泻做了很多次“手术”,这件事你自己都不知道吧。

很多人一感冒发烧就去输液,医院里到处都是输液的人。

这在美国、欧洲是绝对看不到的。

输液是侵入性操作,相当于一个小型“手术”。

输液过程中,需要刺破血管,向其中输入本不属于人体的药物,这个过程中,输液药物、设备、环境、操作的无菌程度,都会影响输液安全。

输液增大心脏负担,有心脏病的老人风险更大。

因为输液需要把药物溶解在盐水或糖水中,如果一次输两袋500毫升的液体,相当于短时间增加了1升的血容量。

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正常情况下全身血量约为4~5升,粗略估算,输液1升相当于加大了20%的循环负荷。

老人的心肺功能较差,尤其是有心衰等心脏病的老人,频繁输液的风险更大。

此外,输液的药物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微粒,如果它们堵在细小的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当然了,在急诊抢救、急重症治疗中,输液仍是非常重要的给药方式。普通的感冒发烧,真没必要去输液,既受罪,风险也大。

动不动就放支架

严重的过度医疗

重庆市医疗保险研究会秘书长郑文杰表示,支架滥用就是一种过度医疗。主要表现在有些患者不需要放支架的放了,只需放1个的放了两三个甚至更多。

据中国医疗外科植入专业委员会的统计,2000年我国心脏介入手术的数量为2万例,而到了2011年竟达到了40.8万例,增长20倍。

因少数医生对放置支架的适应症把握不严,确实存在一定的滥用现象。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胡大一教授表示,我国心脏支架使用量连续三年每年增加6万个,老百姓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却逐年上升,放进不该放的支架,对患者来说,是终身性的、最严重的过度医疗之一。

要降低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关键还在于预防。

芬兰一名心脏病医生和他的团队,在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下,用了35年时间倡导民众改变生活方式。

比如,先倡导人们吃面包时逐渐减少涂黄油的量,接着通过立法,反对反式脂肪酸物质进入食品,最后提倡民众吃植物油。

35年后,人们的期望寿命延长了十几年,冠心病患者减少了80%。

他们发现,对寿命延长贡献最大的不是心脏支架,不是更多的药物,而是发动社会各种资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晚期肿瘤患者别开刀

开一个死一个

放疗、化疗、介入治疗等,现在肿瘤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多,从疗效评估的角度看,很多费用高昂的疗法,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肿瘤患者求生欲望强烈,为延续生命也愿意尝试各种昂贵的诊疗手段。

有数据显示,国内15%的晚期肿瘤病人在过度和不合理的治疗中加速死亡。

过度治疗

▲上海瑞金医院原副院长、胃肠外科带头人朱正纲

上海瑞金医院原副院长、胃肠外科带头人朱正纲就曾在不同的学术场合跟医生们说:“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从去年起,朱正纲开始去“拦刀”。

“我们对中晚期胃癌的认识已经落后了。我们现在得了肿瘤肯定首选开刀,之后,再化疗、放疗。这就像先把大山搬掉,再用化疗、放疗等把周围的小土块清理掉。”

“走到今天,这种治疗观念已深植于全国大小医院,晚期病人跑到医院里,来一个,就开一个。恐怖的是,就随访一年发现,晚期病人开刀后没多久就复发了,生存期很短。因此,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而且开刀对医生来说,收入更高些!”

《人民日报》于 2011年04月14日19版就曾以《过度医疗猛于虎》为题,抨击国内医疗乱象。说起“过度医疗”,好像和大家无关,但其实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医生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观不能改变。过度医疗伤害患者利益的同时,也伤害医生职业尊严。患者对检查化验结果了解很少,医生往往由于忙而不能给以充分解释。

很多与疾病无关的检查结果,被患者误认为大事,导致不必要的焦急甚至惊恐,同时诱导进一步的过度检查,过度医疗。

我把日常医疗工作中发现患者经常困惑的问题逐一整理出来,与公众与广大患者沟通。

1

走出维生素的误区

“维生素E软化血管”的信息传播家喻户晓。近20年来,一系列的临床大规模研究显示,维生素E与安慰剂对比不减少脑卒中和冠心病。

维生素不是不必要,而应从多样食品蔬菜水果中获得。不一定吃药片或胶囊。

2

不盲目接受起搏治疗

24小时动态心电图须植入起搏器。没有症状,夜间有长间歇,别盲目被起搏。

3

早搏不是病,也没独立的风险

早搏很常见。很多人一生中都可能发生。早搏可毫无症状,体检或因其它病就诊时偶然发现。

早搏有无症状与早搏多少无关。我看过很多儿童早搏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早搏数1万至2万多,孩子们无一人有症状。但成年人有症状者很多,症状可能与早搏有关,也可能与焦虑有关。因对早搏不了解,或医生对早搏未做解释或者错误解释。

早搏可见于正常心脏,也更易见于心脏病的患者。但早搏不是独立的疾病,也不具有独立的风险。

没有心脏病的早搏,最好的治疗是不用药、不治疗。有心脏病的早搏,应治疗基础心脏病而不治早搏。

CAST研究显示,有心肌梗死、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越积极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猝死越多。

早搏不要轻易被射频。一定慎重。

4

遏制CT支架飞

现在体检中CT用的较多,有些地方甚至很滥。CT体检报告常看到一些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斑块。如无症状,没有心绞病,别轻易进行造影和支架;必要时可做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评估。

如有胸痛胸闷症状,要找常年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好好分析一下是不是心绞痛。

如果在门诊碰到“三句半”----有胸痛,不典型,咋办?造影!动员造影,不必盲目马上住院。碰到这样的“三句半”,须谨慎决策。

冠状动脉CT发现肌桥,千万不要盲目接受支架或搭桥治疗。

5

大多数患者不需用他汀的最大剂量

我国需用他汀的患者80%左右用药前的“坏胆固醇”水平低于130mg/dl。

过度治疗

除了少数用药前基线胆固醇水平很高,如家族性胆固醇增高的患者外,大多数患者用常规剂量的他汀便可达标。

他汀的常用剂量为:

瑞舒伐他汀5-10mg ;阿托伐他汀10-20mg;辛伐他汀20-40mg; 普伐他汀20-40mg;氟伐他汀40-80mg;血脂康800-1600mg

使用最大剂量不但不必要,而且有明显的安全隐患。最大剂量他汀所致肝酶增高为常规剂量的6倍;引起新发糖尿病和肌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美国最大剂量的他汀与常规剂量的他汀价格一样,而中国的最大剂量他汀价格为常规剂量的4倍。花钱多,不获益,买风险。

6

稳定的心绞痛不一定要做支架

急性心肌梗死千万不要犹豫,支架越快越好!得了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支架可挽救生命。

心绞痛虽稳定,但用药后心绞痛不能满意控制,支架有助于更好缓解心绞痛症状。

如心绞痛稳定,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症状控制满意,不要轻意放支架,要找临床医生评估。

如心绞痛稳定,用药后症状消失或很少发生,做支架没有必要。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