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去世,李自成大顺军攻占京城,崇祯的死标志着大明的灭亡。殊不知,这并不是客观事实。崇祯的死与明朝灭亡中间,不可以一概而论。
崇祯死后,明朝尽有膏腴之地,国家机构完好,拥兵百万,为何亡国?
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死后,当时整个大明王朝的真实情况:
第一:除李自成和满清占领区外,大明仍有大片疆域
崇祯皇帝死后,北京城被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但是实际上李自成的大顺军只是占领了黄河以北、山海关以南,包含陕、晋、鲁、北直隶和约一半河南的数省地区。
对于大明王朝整个疆域版图而言,李自成大顺军占领区并不算多。并且李自成的占领区,政权并不牢固,随时都有丢失的危险。
紧接着吴三桂在山海关投降清军,明军吴三桂部和满清侵略军,在山海关合击李自成大顺军,李自成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溃不成军。
溃败后的李自成在北京紫禁城匆匆忙忙即位称帝,然后满载金银珠宝一路南逃,一周以后,清军占领京城。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自成大顺军溃逃后所留下的大片地盘并没有马上被满清控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满清对原属明代疆域的占领和控制微乎其微。
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大明王朝,在短短一月多的时间里,京都两番易手,从大明朱姓先改成大顺李姓,又改成大清爱新觉罗氏。
第二:崇祯死后大明还有多大实力
崇祯自缢之前,关外的后金崛起己经有三十年之久,李自成的陕晋之乱也长达十多年。假如说当时的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则崇祯健在的时候就已经这样了。
而崇祯殉国以后,明朝绝大多数疆域仍是属于大明王朝的。自荆楚以致浙闽,从淮河迄于粤、桂、滇,都还姓朱。这些地域不仅仅总面积众多,特别关键的是这些区域皆系我国富庶之地,天然粮仓。
除此之外,明代为两京制,除北京作为都城以外还有朱元璋时期的南京都城存在。明成祖朱棣以北京为京师后,南京原来的旧制不变,从六部到国家礼器一应俱全。以往二百多年历史当中,这种叠加的政权配资虽然耗费很多,但是在王朝面临危机的时候,南京仍充当备用的角色,这种配置可使王朝免于崩溃。
实际上,因为南京这套备用系统的存在,大明王朝遭受京师失陷,皇帝殒命,打击并不是致命的。在武装军事方面。福王在南京登基称帝之后,对军力进行了重新部署。
江北区明军主要设成“四镇”仍有数十万兵力。《小腆纪年附考》有一处提及“四镇之兵不下数十万人"。四镇中最強的高杰所率的部队仍有40万之多,“十三总兵,有众四十万”。四镇以外,明军还有一个大型兵团,就是驻守湖北的左良玉部。"良玉兵无虑八十万,称为上百万”。可能这个数字存在水分,但这个时期明朝的总兵力仍超上百万没有问题。
在崇祯死后,大明王朝尽有天地膏腴之地、国家机构完好无损、拥兵上百万,那么怎么会亡国呢?
大明王朝亡于1644年这种说法是极其错误的,1644年大明王朝只是死了一位皇帝,却迅速又拥有了新的皇上,大明王朝名亡实存,整个国家仍在正常运转。虽然大明王朝丢失了长江以北的大片疆域,但是大明王朝并没有真是灭亡,也没有陷入逃亡境地,甚至实力远远超过大清王朝和大顺。
南明所立的皇帝并非崇祯之子,所以皇帝的合法性与认可度遭到质疑,文官武将都可拥立各路藩王。可以南明的帝位之争不断,始终没有建立较为稳定有效的政权。最后遭受投降清军的前明大将剿灭。
大明王朝根深蒂固的派系之争,促使了南明政权的分裂。皇帝都是他们拥立的,所以不把皇帝放眼里,各派内斗,缺少领导者,看不起武将,内讧不断,相互残杀,自取灭亡。
武将经过崇祯朝的历练,最终成长为不听朝廷的军阀,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及李成栋等大明军阀,纷纷倒戈投降,导致大明江山白白送给满清,以满清的实力,当时根本没能力控制北方,更不用说进军南方。
综上所述,崇祯死后,明朝尽有膏腴之地,国家机构完好,拥兵百万,为什么仍会亡国,主要就是大明内部存在严重的矛盾问题。这种问题在短时期内又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导致崇祯死后,南明仅存在39年,就彻底灭亡了。
参考文献:《南明史·第一册》《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