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18年国庆前,2020年春节前。
2020年1月16日,据照面董小姐报道,新城住宅开发事业部开启了一波区域大合并的组织架构调整。
首先,住开的总部职能变化:
项目管理中心、客服管理中心与计划管理中心的计划管理职能合并设立运营管理中心;
成本管理中心与招采管理中心合并设立合约规划中心;
设计研发中心与客户研究中心合并设立客户产品中心;
计划管理中心的企业管理职能并入行政人事部。
调整后,事业部总部下设行政人事部、投资拓展中心、财务管理部、合约规划中心、运营管理中心、客户产品中心、市场营销中心。
其次,原来25个区域公司将迅速被合并为19个区域公司:
济南区域与青岛区域合并,设立山东区域公司。
郑州与西安区域公司合并,设立豫陕区域公司。
重庆与成都区域合并,设立川渝区域公司。
宁波与温州区域合并,设立浙南区域公司。
广州区域与深圳区域合并,设立广东区域公司。
昆明与贵阳公司合并,设立云贵区域公司。
调整后的19个区域公司分别是:
北京区域、天津区域、豫陕区域、苏南区域、上海区域、苏州区域、南京区域、杭州区域、山东区域、浙南区域、合肥区域、徐州区域、武汉区域、长沙区域、南昌区域、川渝区域、广东区域、云贵区域、南宁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区域公司去年就进行过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原杭州区域公司含杭州、湖州、嘉兴、金华四个城市,2019年将下属的嘉兴公司划分给了上海区域。
嘉兴城市公司一线员工向笔者反应:
目前整个公司处于尴尬局面,嘉兴公司划给上海,以后会怎样还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会分到上海区域还是留到湖州。
为什么要调整合并?想必都清楚去年黑天鹅事件对整个公司带来的创伤,通过卖掉部分资产疗伤。
加之,早前发展过猛,很多一线职业经理人,绝大部分从几十亿规模做到百亿规模,并不能很好驾驭300-500亿规模的经验与能力。
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将发展欠佳区域重新调整合并,以此实现“人均效能”是管理者惯用的手法。
据笔者了解,2018年刚成立的湖州城市公司投资部原编制为5人,因当时嘉兴公司投资部仅3人,人手不足。于是从湖州借调2名投资人员过去,然而工作不到1个月,这2名借调投资人员就“自己选择离开了”......
同年国庆前夕,新城住宅开发事业部就进行了相似的组织架构调整。原本的深耕城市、开疆拓土、乡镇研究、一城一策、标杆企业研究……变成了精简、精简......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调整,首当其冲的岗位,必然是前两年手握高薪、市场热捧的投资狗们。18年,新城投资部武汉、上海、深圳、杭州、湖州等城市就进行过投资人员的“调整优化”。
而今,新城再次唱出了这么一场戏,恰在春节前一周,投资部再次上榜。
按照新城这次调整计划,城市公司在部门设置上采取多项目管理为出发点,下设设计部,营销部,合约部,运营部。
原有的投资部、行政人事以及财务职能就不在城市公司另设,直接由区域驻派管理。
那么,问题来了,原来城市公司设立的投资、行政人事以及财务一线员工该何去何留,怎么调整安排?
如今,市场下行,众房企都停止拿地动作。某位在新城投资部工作的朋友向笔者吐槽:
整个19年下半年一块地都没拿,即使有较好的地块,上面不给钱,下面白忙活。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投资部门,高管们也面临着去留问题。据照面董小姐发布,涉及调整的部分人员如下:
虞波,被免去了原招采管理中心总经理职务,另有任用。
李波,副总裁,会兼任豫陕区域总经理。
李峰,任山东区域总经理。
张路,被免去了原济南区域公司总经理职务。
程冀,任浙南区域总经理。
黄超,任浙南区域温州总。
潘想余,被免去原温州区域总经理职务,另有任用。
杨泉,任云贵区域总经理。
如此来看,每一次企业战略调整的背后,总会有一群人倒下一群人爬起。调架构、精总部、强区域、反腐败、换血液,都只为度过当下艰难的时刻。
总览大权的新城掌门人王晓松,此次住宅开发大刀阔斧的改革或许只是开始,而等待一线员工的不是黎明就是黑暗。
新城不是孤案,近年来,由于市场下行,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各房企不是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是愈发追求精细化管理。
去年3月,碧桂园也着手对总部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调整,它的做法也是“拆掉部门墙,精简总部,提高效率。”
9月,万科也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成立三大中心:事业发展中心、管理中心、支持中心,除集团合伙人外三大中心由26个中心合伙人进行管理。
此外,还有弘阳、中南、正荣将郑州和西安进行了合并,虽然合并变相优化了管理人员,但对于剩下的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
这意味着:
职业经理人不仅要做好自家管辖范围内的工作,也要紧盯隔壁兄弟的成绩如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来源:中房案例中心)
文章来源:中房案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