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学龄前阶段的孩子,皆处于“自我中心”时期,因此尚无“物权”观念。往往他们对无法分清所谓的“你的、他的、我的”,认为只要自己喜欢就是自己的。
上周末,琳琳妈妈带着五岁的女儿到邻居家做客,邻居家也有一个与琳琳差不多大的男孩,叫做小宇,一整天两个年纪相仿的孩子玩得不亦乐乎。晚上回到家,晴晴在整理琳琳书包的时候,发现里头竟然多了一本“儿童画册”,但琳妈怎么想也想不透,这本书从何而来,也并非先生买给女儿的。
她便去问琳琳:“你这书从哪来的?”琳琳看了一眼小声地说:“书是小宇的。”琳妈松口气问:“哦,所以是小宇送你的吗?”琳琳诚实的回应:“不是,那时候我特别想看这本书,小宇哥哥不肯给我看。后来我就把它装进书包里,想着拿回家看。”
此话听在琳爸耳里,便有些火了:“琳琳,没经过他人同意,你就擅自把东西拿回家,你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吗?你这是……”琳爸的话还没说完,便被琳妈给阻止了。
琳妈对此确实感到有些恼怒,但是也忍着怒气,温柔的对琳琳说:“既然小宇哥哥不给你看,也就表示这本书是他最珍爱的东西。现在,你把它拿了回来,小宇哥哥找不到它肯定会很伤心很着急的。所以,我们明天就去把书还给他好吗?然后妈妈再带你去买你喜欢的书!”
其实琳妈之所以会有这举动,是她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因为年纪还小,多数孩子并不能清楚区分“偷”与“拿”的差异,而以为只要是自己喜欢、想要就可以拿走。这和抢别人玩具是一样的,属于孩子的“自我中心”之表现。
那么孩子会有这一举动的确切原因有哪些?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作为家长应清楚理解,并及时纠正。
孩子有“顺手牵羊”的行为是什么原因?会有什么影响?
『需要更多关爱』
孩子生活中缺乏情感与关爱和现今普遍的偷窃行为有很大关系。倘若孩子的情感需求无法达到满足,那么孩子内心深处就会觉得空虚,也就有可能透过“偷”来满足。有偷窃习惯的孩子通常也比较孤独,在学校的人缘也比较一般,和朋友相处也会有问题,通常他们都缺乏表现自身感受的方式与机会。
『来自同辈的压力』
年纪比较大的青少年,也不比年纪较小的幼儿会模仿自己的父母,一般都会晋升到模仿同侪行为。倘若孩子和透过偷窃来寻得刺激的同侪混在一起,往往会为了能融入团体,孩子也会加入偷窃的行列。有很多时候,孩子偷东西可能是为了向伙伴展现自己的“勇敢”。对此,家长需要及时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改善孩子的行为,否则容易有后患。
『物权观念不明确』
年幼的孩子暂时没有办法弄清什么是你的、我的,在他们观念里,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的。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只要手指头一指,家中大人都会破不急待的把东西拿过来给孩子,只要是孩子目之所及的物品都能够供孩子取用。
所以,大部分孩子会有顺手牵羊的行为,并不可算上是“偷窃”,只是原始“恋物”,所以别有过多的责怪、责骂孩子,一定要及时关注与教育,让孩子认知到“顺手牵羊”这一行为是不对的。幼儿偷窃一事属于常见问题,与孩子犯下的其他错误是一样的,家长应用平常心对待。
但这种错误的行为也是家长需要及时纠正的,要在正确的时机下灌输孩子正确的“物权”意识。
父母该如何正确灌输孩子的“物权”意识?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三座山”的实验。
该实验是先建构一座风景优美的山模型,让孩子从四个面相观察,观察后在给他们四张侧景的照片。再让一个布娃娃在山的各处走动,当该布娃娃停留在山的某一面时,让孩子展示一张布娃娃面向山的风景照。实验结果发现,受测试的孩子取出的风景照,是孩子自己面对的那座山照片,而非布娃娃所面向的风景照。
由此可知,“自我中心”的孩子,往往只注意到主观的面向,也就是自己的观点,并不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与接受其他的观点。
因此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孩子,往往因思维受限而致使主观认知偏差,物权意识也较薄弱,常常会分不清“自己东西”与“他人东西”。
『将拿(偷)的东西物归原主』
在归还之前,家长可先了解孩子为何会偷拿别人东西,了解其动机之后,再做出适时的处理,归还原主时,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归还。父母可以适时批评、处罚孩子,但是一定要考量处罚、批评的度,别忘了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因此家长万万不可用“激烈”的手段来处罚孩子,而是用正确、耐心来指引孩子。
『适时的赞美』
倘若透过家长的指引、解释,孩子也慢慢改正了坏习惯之后,父母就应该适时地给予孩子鼓励。比如,“很高兴你懂我说的,你真的很棒!”孩子就会知道这行为是父母喜欢的,透过赞美下,自然也会养成好的社会行为。
发现孩子拿了他人的东西,要给孩子讲述道理,及时归还并向对方道歉,这样,孩子就会在父母正确的言行中,学习更多东西,及时纠正错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因此,当孩子对家长提出请求某样物品时,家长应“正确”的回应,也能有效避免“顺手牵羊”的错误行为产生。
当孩子请求某样东西时,家长该怎么做?
『针对不同原因来区别处理』
内心对随时拥有新玩具表达出的渴求。面对孩子这一表现,家长应以“延迟满足”来回应孩子的渴求,当孩子是透过满足条件下才获取玩具时,家长也等同掌控了局面,化被动为主动。
比如,“爸爸,我想要那个模型飞机。”这时候家长可以这么说,“这个模型飞机做得很逼真,我也很喜欢,但是我们需要在这个月每天完成一项任务,就能拥有它了。”这样的技巧是在于家长对这玩具的认可,并不是“反对”他的喜欢。
有些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哭闹,且所在的场合又是公众场合,不免觉得尴尬而屈服于孩子的要求,但是一次碍于情面的妥协孩子的请求,都为孩子的教育留下了隐患,因为孩子透过这一次的结果,认知到什么样的场合下,用什么方式提出要求会被大人所同意。
因此,家长必须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并注意沟通的方式,切勿过激。
『让孩子学会自己挣取』
比如,倘若该系列玩具一共16个,家长可以大方的告诉孩子,你愿意提供8个,剩下的需要由自己争取获得。这样一来,也就是一同为同一目标而努力。
这会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教育机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这一系列玩具的信息,并和孩子一起规划该怎么做才能完成收集工作。家长可在家中进行“集点制”,把对孩子的部分,转为“集点”,这样他就能感受到自己所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面对孩子对于玩具不同的要求,身为家长应该用有效、正确而不伤害孩子自尊的方式教育孩子。切勿一味的苛责、谩骂,这容易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欲望”,尤其孩子又没有相当的物权意识建立下,自然就会有“顺手牵羊”的行为。
互动话题:你家孩子曾有这种“顺手牵羊”的行为吗?面对孩子这一举动,你会怎么解决?欢迎底下留下看法,一起讨论一下。
————————
我是妈咪有方,一个3岁宝宝的妈妈,每天分享育儿知识,教子也可以很轻松。
妈咪育儿有良方,关注我了解育儿小知识,互动留言不要停,轻松带娃不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