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福清和永泰邻界的一都村,因七年联奎三状元,绝无仅有,轰动一时。当时三年一试,公元1166年、1169年、1172年,三科状元分别由萧国梁、郑侨、黄定囊括,实为史上罕见。溪山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清道光年间建造的联奎塔,纪念七年连中三状元。一旁建有三元祠,以祭拜此三状元。据说三状元的传奇故事由一句古谶语而起:“天宝石移,状元来期;龙抓花红,状元西东。”
在这三状元中,黄定尤为世人称颂。他一生苦学经史,心系国事,大胆谏言,一心为民,两袖清风。
黄定,字泰之,号龙屿,晚号巩溪居士。为永福县一都龙屿村人。系南宋初年四劾秦桧而名震当世的殿中侍御史黄龟年的堂侄孙。是福清历史上唯一一位文状元。
黄定幼年好学,擅诗词,有文才。28岁获得补大学生资格,升入国子监求学。乾道七年,38岁的黄定考取“预荐” 资格。次年,他在皇帝面试策问中,针对金兵压境、南宋偏安江南的危局,大胆建言;更请求皇帝振作精神,中兴宋室,为有知人之明的圣君。因其言词恳切,胆量过人,深受孝宗皇帝赞赏, 当即批擢为第一名进士,即状元及第,时年黄定已42岁。
状元厝/林牧易
中状元后,黄定陆续任秘书省校书郎、工部员外郎、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等职。至淳熙十年,黄定至潮州任知府。
虽年事已高,但黄定老骥伏枥,处处体恤民间疾苦,敢于铲除弊症,为政廉明。他在潮州任职期间复苏民田,还拨官田为学田,以赡养寒士贫儒,深受潮州人民爱戴。离职后,该地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把他祀于州祠中。
后来,黄定出知温州,为政清廉,兴利除弊,为当地士民所赞颂,黄定离任时,百姓送他“万民伞”,并为他建造“贤守祠”。
据记载:“黄定为潮州守,潮南有象为害。定过其地,庵以“无象”名额,点画中不着人字,野象似有所感,由是象远徙,民赖以安。”
值得一提的是,黄定的儿子黄自求嘉定年间亦知潮州,为官清廉,颇有政绩,亦极受潮民拥戴,后也祀“贤守祠”。父子并称贤守,同祀于潮州贤守祠,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此后,黄定从直显谟阁任广东提举,主管广东路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不久,升为国子监祭酒。他一生献身于教育,一心培养英才,正当事业有成时,辛劳过度,精力衰竭,乞休回故里养病。
黄定一生饱读诗书,工于诗词,在政务之余赋词作曲,著有《凤城词》1卷、《文集》2卷,但已失传。除《龙屿协济庙记》外,尚有几首诗作流传于世。如《参政谢公挽词》:“落落朋良会,千龄际遇难。鸡香初坐帐,獬豸即峨冠。自抗囊封疏,长开黻座颜。西枢东府事,施设未全殚。一自参机政,居然重本兵。尤优文与武,谥重敏兼荣。行矣跻三府,天乎梦两楹。鄱阳当日谶,端的付唐生。”
晚年的黄定过着田园诗人的简朴生活。他在家乡建的状元府只是一落四扇厝,跟当地六扇、八扇的房子相比都略显寒碜。厅堂高悬着皇帝御笔亲书的 “状元及第”金字牌匾,还有一副黄定亲书的帛对联:“青山御史第,乔木状元家。”
黄定之所以能够状元及第,黄氏家训、家规对他的影响很大。在福清市镜洋镇磨石宗祠里,至今保存着黄氏家训、家规。也正是在家训、家规的影响下,黄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
一
镇
一
孝
廉
黄定一生苦学经史,心系国事,大胆谏言,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父子并称贤守,同祀于潮州贤守祠,堪称为官楷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我党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重要课题。重新温故黄定的故事,学习黄定的精神,对于保证当前干部的廉洁作风很有意义。以史为鉴,亦正衣冠!
来源/福清市纪委监委、慢城一都
一镇一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