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错责任原则_ 孩子任性不听话?心理学家:教养孩子避免四种错误,遵循三种原则_交警责任认定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父母,我们可能会遇到孩子各种各样任性不听话的情况。

比如:三四岁的孩子总是凭自己意愿,为所欲为,你就是给他好说歹说,他都听不进去,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撒泼打滚,就算你训斥、责备,他仍旧不为所动,可能还愈演愈烈。

或者孩子已经五六岁了,还动不动就发脾气,不分时间地点,不分场合,只要没满足自己的意愿,就开始哭闹不休,让人常常为此而劳心费神。

又或者,家有两孩,但孩子之间总是因为这种或者那种原因,争吵打闹,就算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仍就不为所动。

过错责任原则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这些不良行为问题,可能终日困扰着父母。

究竟要怎样孩子才能摆脱这些任性又不听话的不良行为,成为一名有规则又惹人喜欢的孩子呢?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林恩.克拉克曾说: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都是因孩子所接受的奖励造成的,有时候父母"无意中"奖励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因父母或他人的奖励而逐步增强。

可能很多父母很奇怪,我怎么会奖励孩子任性不听话的不良行为呢?我只会纠正孩子的这些毛病,但现实是,很多父母或者家人不但在"无意中"奖励孩子任性不听话的不良行为,还犯了其他教养孩子所应避免的错误。

那么,在教养孩子任性不听话的行为时,该怎么做呢?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林恩.克拉克提出教养孩子应避免四种错误,要遵循三种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

教养孩子应该避免犯这四种错误

1、 未能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

一提到奖励,在很多人的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金钱或者物质奖励,并且跳出来的第一想法便是,奖励容易惯坏孩子,一不小心就容易让孩子陷入功利,或者玻璃心的局面。

其实,那只是因为很多人的思维固化导致的想法。

事实上,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林恩.克拉克认为奖励不单能促成孩子的良好行为,还将奖励分为三类:

【1】 社会奖励:也是加强儿童良好行为最有效的奖励,

【2】 活动奖励或特权奖励:即去旅行、去看电影、办活动Party等等一切满足孩子心愿的活动或者特权奖励。

【3】 物质奖励:这也是家长们经常用到的一种奖励方式,就是以孩子喜欢的某样物件,即,玩具、食品、物品等作为奖励的一种方式。

过错责任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某一时刻主动收拾自己的玩具,主动和小朋友分享,自信大方的表现自己等等情况下,父母如果未能奖励孩子的这种良好的行为,孩子就很难意识到这种行为是良好的,值得被鼓励的,同时,也就不会保持这种行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要想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奖励,而这种奖励很可能就是社会奖励带来的精神满足而已。

2、 无意中惩罚了孩子的良好行为

有时候,在孩子主动展现出好的一面时,非但没得到父母的奖励,还在无意中接收到了父母惩罚的信息,这便会大大的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与主动性。

比如,十岁左右的孩子为了给父母一个惊喜,第一次主动洗自己的衣服,并希望得到父母的奖励,这时,父母如果理所当然的告诉孩子,你已经到了该自己洗衣服的年纪了,这种小事以后都要懂得自己做。

过错责任原则

3、 无意中奖励了不良行为

当父母无意中奖励了孩子的任性不听话的不良行为,这不仅加强了这种不良行为,使孩子在往后的日子里能够利用这种方式要求父母就范,还会给自己以及孩子酿就了许多未知的问题。

比如:当孩子的某样不合理的需求没得到满足,从而哭闹不休,父母又出于心疼、不忍心、亦或自己有事要办,没多余的时间来安抚孩子的情绪,而让步、妥协,那么这就是在无意中奖励了孩子的哭泣、生气、无理取闹等任性不听话的不良行为,因此,到了下次孩子还会以这种方式逼父母就范。

4、 未能惩罚不良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长主观上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因此在孩子出现某些错误不良行为的时候,只是轻轻的说两句,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惩罚,这也就助长了孩子的气焰,每次遇到此类事情,都会以这种错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当然,这个惩罚是很温和的惩罚方式,或者以自然责任法则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惩罚方式,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打骂。

过错责任原则

比如,只要孩子自己想要,就任性出手抢别人手里的东西,而这时家人如果以孩子小不懂事,或者其他任何原因而不加以干预,这不仅助长了孩子的这种行为,还未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埋下隐患。

以上四种,便是我们在面对孩子任性不听话的行为时,常常犯下的错误,而这些错误不仅会遏制孩子良好的行为发展,还会加剧孩子任性不听话的不良行为愈演愈烈,这就导致了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难管,不听话的原因,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父母踩入的这四种坑。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遵循教养孩子三种原则

1、 及时且经常奖励良好行为

儿童学习讲话、自己穿衣、与别人分享玩具以及做家务,这是因为他们想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取父母的注意和各种奖励,作为父母,我应该经常、充分的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

就如成人工作只为获得薪资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感一般,薪资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就是对工作的奖励,如果我们努力工作却得不到薪资以及自我价值感的实现,那么,大部分的人便觉得这份工作是浪费时间,将不会再继续下去,这也就是奖励塑造行为。

换句话说,奖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强化,它强化着人们的行为。

过错责任原则

因此,当孩子因为某一具体行为而获得奖励的时候,这种行为就被强化了,也意味着这种行为在今后易于发生。

同时,在奖励孩子的时候,也要遵循一下3个要点:

【1】 避免经常在孩子做出良好表现之前,给出奖励的期望

在教养孩子的日常中,很多家长常常会告诉孩子,你要是完成某某事,达到某某目标之后,就能得到奖励,这在开始的一段时间,效果可能是很显著的,给孩子一个目标,让孩子去追寻,但如果经常在孩子做出父母期望的良好表现之前,给出这种奖励的期望,就会让孩子陷入功利心很强的境地,同时,这种过多的事前刺激,也会导致孩子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和父母讲条件。

当然,也并非是不能在事前给出孩子一个奖励的目标,只是,这种方法要随机使用,不能让孩子把这个当成习惯,当成和父母讲条件的筹码。

因此,父母应尽量避免经常在孩子做出良好表现之前给出奖励的期望,而是要随机选择这种奖励方式,让孩子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保持着期望。

过错责任原则

【2】 奖励必须在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之后立即给予才有效

我们都期望在良好表现之后尽快得到奖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期望的感觉会逐渐递减,比如,当你圆满完成一项工作之后,你希望立即得到领导的表扬,如果领导当时不表扬你,而是在几天之后才表扬你,你内心的兴奋感与满足感就会相应变淡很多。

当然,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在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之后,要立即给予奖励才最有效果。

【3】 奖励孩子的具体行为,而非孩子本身

当孩子主动收拾完自己的房间之后,你一定要用描述性的奖励,比如:你的房间看上去干净整洁,真舒服。而不是说,你真棒,你是个好孩子!

前者奖励的是孩子的良好行为,而后者说的是孩子的好坏,孩子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行为的好坏之分,因此,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要奖励孩子的具体行为,而非孩子本身。

过错责任原则

2、 不要无意中奖励不良行为

这就导致了孩子为了随心所欲的达到其目的,无休止的纠缠、喊叫、哭闹,甚至对父母或者兄弟姐妹进行人身攻击,只有他得到想要的东西,才能停止给别人带来紧张与苦恼,这便是一种"苦恼控制"。

而任性不听话的孩子会变得熟练、有效的运用"苦恼控制"来有效地控制父母。

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父母一旦满足孩子的这种任性不听话的行为,孩子将变得很难听进去父母的意见,也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父母一定要温和的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能无意中奖励孩子的不良行为。

过错责任原则

3、 用温和的方式惩罚某些不良行为

在面对孩子所出现的不良行为,父母也应该适时的运用温和的惩罚来减少或消除孩子所出现的不好的或者危险的行为,这种温和的惩罚对孩子的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自然责任结果、逻辑结果以及暂时隔离等坚定、有原则又不妥协的惩罚方式,会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底线和行为习惯的边界。

当然,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一定不要用严厉的惩罚方式,比如呵斥、打骂等,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复杂化,从而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过错责任原则

总而言之,面对孩子的任性不听话,父母要时刻警醒是否陷入教养孩子应避免犯的四种错误中,并且遵循教养孩子三原则,随着一段时间的实践,逐渐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保持良好行为。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