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万
摘要:二战期间,在日军的军衔制度中,大佐是个很关键的级别,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晋升大佐?戴上大佐肩章后又会有哪些令人羡慕的权利和待遇?
二战期间,在日军的军衔制度中,大佐是个很关键的级别,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晋升大佐?戴上大佐肩章后又会有哪些令人羡慕的权利和待遇?
佐官是日本军队特有的一个军衔等级,基本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校官。日军的佐级又分为少佐、中佐和大佐三等,基本对应其他国家的少校、中校和上校,所以日军的大佐也就是其他国家的上校,而不是有些人想当然的大校。当然日军的大佐是佐级的最高等级,再往上就是少将了,从这点来说,又和大校是一样的。
根据当时日军的相关规定,陆军大佐属于“一等奏任官”,服役的年龄上限为55岁,晋级“停年”为两年。大佐相对应的职务通常是步兵联队长、旅团参谋长或者师团参谋长、军司令部副参谋长,以及军以上司令部的高级参谋、情报主任参谋、作战主任参谋等等,已经属于高级军官的范畴了,在二战中要是能干掉一个大佐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
日本陆军的所有军官都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特别说明一下,日语中的“士官”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的士官,而是军官,日军里从准尉到大将都可以称为“士官”,所以“陆军士官学校”就是陆军军官学校。
由于整个日本就那么一所标准的陆军军官养成学校,正常情况下,军官一般晋升到中佐就算到头了,再要向上晋升就非常难了。怎么才能顺利晋升到大佐进而迈入将军的行列呢?那必须再考进陆军大学深造。
陆军大学的考试和选拔是非常严格的,通常情况只有在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成绩在前20%以内才有资格报考。这个门槛就已经相当高了,基本上就淘汰了80%的军官了。不过,进了陆军大学,那么就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了,不出意外的话,毕业十年之内基本可以晋升到大佐。
陆军大学多以少尉或者中尉入学,三年学习期满后一般以大尉毕业。只要是陆军大学毕业,一大福利就是哪怕在大佐职位上退役,也一定会“荣誉”晋升到少将再退役,保证享受少将退役待遇。换句话说,基本上进了陆军大学,只要不犯错或者提前退役,将官是稳稳的。而没有陆军大学经历的军官,能晋升到将官的,绝对是凤毛麟角了。抗战中被击毙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就是没有进过陆军大学,所以本来是晋升了中将后就要回国退役,一般混成旅团长就是少将,中将是极为罕见的。没想到刚晋升中将不久被被击毙了。而且从阿部在实战的表现,也可以说很不专业,“名将”之称明显是有水分的,不过是日本媒体对一个已经阵亡的中将的溢美之词。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佐不过是晋升将军的一个台阶而已,只是说在日本,大佐是晋升将军很关键的一个台阶而已。日本的阶级固化现象,严重的有点变态,历史上唯一说出来算有点松动的,就是明治维新后的战争年代,平民子弟理论上有了一个跻身高端的上升通道,不过即使是松动,也只是松动而已,这个通道还是非常狭窄,符合日本一贯的资源集中使用,精英化选拔的社会观念。
二战时日本也是一个有着将近一亿人的人口大国了,可是士官学校就只有一所,要当军官,必需是这家士官学校毕业,绝对没有例外。要是当个普通的大头兵,那就当到死,立下天大的功劳,也只能当曹长。要当军官,就必需士官学校毕业,那么考试竞争有多激烈,也就可以想象了,但是这家学校毕业出来,冒死作战,最后的结局也就是中佐到头。日本军衔到中佐这里就是一个分水岭,想要跨过这道门槛,就必须要再考入陆军大学进修,考陆军大学不光是成绩好的事,还有条件,要士官学校毕业,在军队服役两年以上,军衔中尉或上尉,且年龄不满三十的年青军官。后来放松了一大步,就是有资格考试的军衔放松到少尉或中尉,别小看这一步放松,少尉中尉一步之差,其实意味着士官学校毕业的,人人有资格考试和一部分人有资格考试的区别,说理论上给平民子弟打开上升通道,说的就是这事。
同时,等陆大毕业后,陆大毕业生在升职上,就一路坦途,前期只要自己别作死,哪怕混年资论资排辈也能混到大佐位置!在日军内部,到了大佐这个级别,就可以说已经一只脚跨进将军行列,最次也是混日子沒任何功劳,最后退役也是能享受少将待遇。
另外,大佐的薪资也是非常可观的。月薪可以达到350日元,在当时350日元已经是绝对的高新了,普通职员的月薪也就30日元左右,一般情况下30日元可以应付一家三口一个月的日常开销。
作为对比,一等兵月薪9日元,曹长月薪为25日元,尉官最高为75日元。
更形象一点来对比,二战时期的上世纪四十年代,1克黄金是1.36日元,今天1克黄金大约340元人民币,那么折算下来,大佐的350日元可以买257.35克黄金,相当于今天8.75万元人民币!
在战争中,大佐的能量还不小。熟读抗战史的人都知道,1944年侵华日军发动了整个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进攻战役“一号作战”,动用的总兵力超过50万人,是日俄战争以后日本陆军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中国战史称为“豫湘桂战役”。而策划和具体负责制订作战方案的,就是两名大佐军官——参谋本部作战部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陆军大佐和中国派遣军作战主任参谋岛贯武治陆军大佐。
就是这样两个大佐带着一群中佐、少佐拟定完战役计划,上报给作战部长(少将)、参谋次长(中将)和参谋总长(大将)签字,再由服部卓四郎正式下令实施,这就是日本军队在二战时期的作战决策体系。
很儿戏是吗?真实情况就是这样,这就是大佐级参谋军官的巨大能量,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大将也只有照办的份。
还是这个岛贯武治大佐,战役打响前调任第11军高级参谋,在桂柳会战中公然抗拒畑俊六和冈村宁次(第六方面军司令)两位陆军大将的命令,支持11军长横山勇擅自行动。同样,在早年的“九一八事变”中,主谋也是板垣、石原等几个佐级军官,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陆军大佐,甚至以关东军司令官的名义发布命令,事后也得到了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中将的追认,“七七事变”呢?决定动手的也是一个大佐——联队长牟田口廉也陆军大佐。
二战日本陆军将官只有少将、中将和大将三级,不设准将军衔,因此日本的将官比较“值钱”,如此也就造成了大佐军衔级别较高,等于一只脚已经踏入将军的门槛,无非需要把停年混够或者获得功勋。所以,日军的大佐军衔“含金量”普遍要高于其他国家的上校、大校,某种意义已经具备准将的水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