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数千年的中医历史上,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与医书为友,与医书为伴,在好医书中行走,让我们和中医家一起感受千年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先贤医案的精妙入微,聆听当代明师的谆谆教诲,为万千中医人和中医爱好者开启一扇善读之门,此谓之“一缕书香”之 初衷:立命守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寄望百载,中医中兴。
沏上一壶清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医书,纵横开阖,品味着理法方药,品读每一个医案。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书香悠悠,茶香缭绕,这种温馨的感觉,可好?
荐 读
不偏执于某一家之言,对于习医之人十分难得,但唯如此,方能具备中医之“正见中观”,方可成明医!王氏在本书中提出了:“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的著名论断,并认为“一以贯之,斯医道之大全矣”。博采众医家之长,着实值得同仁借鉴学习。
同时,《明医杂著》一书,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人、小儿疾病。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其中证治方剂俱备,对于临床工作者及将要走上临床的学子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王伦,明代医学家,字汝言,号节斋,慈溪(今属浙江)人。于弘治间(1488—1505)事任礼部郎中,后又于正德间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政绩颇著。平时因父病曾留心医药,王氏学宗朱丹溪。常于公余廉为民疗疾,活人颇众。又复勤于著述,曾着《本草集要》八卷、《明医杂著》六卷等,刊行于世,其中《明医杂著》为世人所重视。另有《医论问答》、《节斋医论》等。
注序
鄞人王节斋,集明医医方,而著以已见,觉世济物之心伟矣!苏立斋薛翁,大阐节斋所未尽,而为之注。凡起病传经之因,一览之如见肺肝,间有损益节斋而直指原委。予虽未畅于医,要之立斋历试既效之言,虽节斋复生,亦当视为忠告友矣。
尝闻姑苏传刘、张医学乃是葛应雷始。自后,王安道、赵良仁辈各著《会同》、《医韵》、《药要》等书,世所宝藏,则苏固有玄妙医派也。立斋崛起于后,渊源有自矣。况仕孝庙历今上三朝,视篆南北两太医院,必尽阅中秘奇方、遍交寰海名士,闻见益宏矣。予昔释褐时,知立斋素以著述为志,而仕宦之足以妨之也。于时致政归吴,徜徉林丘,上下今古,研精覃思,垂二十年,宜其视色望气、察见脉理而所投立效也。今天下为医者,乡无渊源之承,进无中秘之闻,退无研覃之思,而立斋有此三者,宜其富于著述。
今所注《明医杂著》乃屡试屡验焉。如吾叔东圩公,八十又二,病肩疽,众以消治,翁以补肾效,又病痰喘,众以散治,翁以补脾效。盖因病立方而不执方,虽立斋所自注,有不能尽立斋所自用者,若求立斋者,止以所注方焉,则亦剪剪矣。
后汉郭玉曰:医,言意也。腠理至密,随气用巧,而神存乎心手之间。意可得而解。口不可得而言。盖意也者,活法也。注也者,大意也。因立斋所注之大意,而求立斋所不容注之活法,则得心应手,所存者神矣。昔节斋为《杂著》而不详尽,如今立斋所注,或亦如是意云。
嘉靖岁己酉正月六日
赐同进士出身原任礼科右给事中征仕郎海盐海石钱薇拜撰
补注序
先朝都宪节斋王翁,自秀才时便存心天下,以为吾即不得致君泽民,当以医药寿斯世夭札耳!及登第,任历中外,皆得人心,至于人之疢疾,治无不验。古人所谓良相良医,盖兼体之矣。
所著发热等篇,名《明医杂著》,刊行有年矣。厥问答拟议,悉本《医学纲目》中来,其渊源心力可想见也。然犹不自满,假当其友之请梓,辞以政余《草集》未及成书,疆而后可,且云,俟予晚年林下,更须增损。惜乎!其未果也。
己辄不自分,窃以先生引而未发之意,漫为补注,附以治验焉。
或曰:脉之不知,病安从识?于是之书,何独略于诊法邪?乃更入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共六卷,末则续备方饵,以便初学览用。
稿虽苟完,颇多简赘之失。适总宪及斋魏翁,备兵我吴,而翁亦素通于医,盖今日之节斋也。每过余谈及,率叹民命之当重,而药之不可不讲也。辱就鄙稿加之笔削,行吴邑宋尹阳山梓之,但愧刍荛枝叶,弗足采择耳!大方其教之,勿以老拙而弃之。曰,不足与之言。
大明嘉靖辛亥冬仲吉日
前奉政大夫太医院院使后学薛己谨序
章节介绍
全书分为六卷,从医论到常见疾病,再到治法诸方,内容详实精简。
卷之一:为医论部分,包括仲景东垣河间丹溪之论孰优、处方药品多少与功效、异法方宜论、丹溪论之气血痰郁、产后发热、伤寒时气、病后调养、泄泻—湿热、饮食劳倦、内伤发热、伤寒发热、伤暑发热、病之感伤中、心腹疼痛、病时须静心息虑、发热症、补阴之论、劳瘵、枳术丸方、化痰论、备用要方。
卷之二:泄泻、痢疾、疟疾、咳嗽、痰饮、拟治岭南诸病。
卷之三:为续医论,论述的主要内容为外科、妇科、男科及脉诊。包括喘与胀、气虚与血虚、饮食过伤、头痛、眼赤肿痛、耳鸣鼻塞、牙床肿痛、小便不禁及频数、男子阴痿、梦遗精滑、经脉不行、妇人半产、自制方论、东垣丹溪治病南北论、附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左右手代表脏腑部位、五脏平脉四时平脉、呼吸浮沉与五脏脉、指下轻重与五脏、三部所主(九候附)脉诊、病脉贵在有神、脉阴阳类成。
卷之四:风症、拟治诸方。
卷之五:主要论述儿科病症,内容包括:脐风、大小便白、小儿病多属肝脾二经、急惊、急惊变慢惊、惊搐、小儿用药不宜峻厉、惊后目动切牙、小儿好睡、出痘发搐、益黄散治病、伤风流涕、惊搐等症误用药饵、风斑及脚指常肿、小儿无补肾法、拟定诸方、序次丹溪小儿痘疮治法。
卷之六:附方。
书摘一览
处方药品多少与功效
或问,仲景处方,药品甚少,及东垣用药,多至二十余味。丹溪云,余每治病,用东垣之药,效仲景处方,庶品味数少,则药力专精。丹溪何以不法东垣而效仲景耶?曰,明察药性,莫如东垣,盖所谓圣于医者也。故在东垣则可多,他人而效其多,斯乱杂矣。东垣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丹溪不过能将十万,故不敢效其多。
愚按: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于四时五脏之根也。故洁古张先生云,五脏子母虚实,鬼邪微正,若不达其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徐用诚先生云,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传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故有退肾邪、益肝气两方。或诊其脉,肝、肾两脏俱和,而心自主疾,然后察其心家虚实治之。(余仿此,详见《玉机微义·小儿部》。)
......
病时须静心息虑
昔人有云,我但卧病,即于胸前不时手写死字,则百般思虑俱息,此心便得安静,胜于服药,此真无上妙方也。盖病而不慎,则死必至。达此理者,必能清心克己,几百谨慎,而病可获痊。否则虽有良药,无救也。世人遇病而犹恣情任性,以自戕贼者,是固不知畏死者矣。又有一等明知畏死,而怕人知觉,讳而不言,或病已重,而犹强作轻浅态度以欺人者,斯又知畏死而反以取死,尤可笑哉!
愚按:心之官则思,而脾则主于思。病者有思,则心火妄动,而五火翕然随之,脾气益伤,诸脏仍病。故书死字以自譬,则百虑息而天君泰然,虽有疾病,勿药自愈矣。故古人谓讳疾忌医,骄恣不论于理之类,为不治之疾,有由然矣。
......
脐 风
小儿初生百日内脐风,方书率用南星、僵蚕等风药,多不效,当作胎毒,泻阳明火邪。马牙亦是胎毒,用针挑破桑树白汁涂之。桑汁主小儿鹅口及口疮、舌上疮,神效。初生小儿,时时与看,频敷桑汁,不然,舌硬紧,渐至撮口,难治。
愚按:曾世显云,婴儿一七之内,腹肚胀硬,脐畔浮肿,口撮不开,攒眉而叫,名脐风。或因剪脐带少短;或因束缚不紧牵动,风入脐中;或因铁器断脐,冷气入内,传于脾络,致舌强唇青,手足微搐,不能吮乳,啼声似鸦,喉痰潮响,急掐破口泡,去其毒水,以艾灸脐中,亦有复生者。治法多端,无如灸法,或以天南星一钱,生姜自然汁调灌,为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