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员英文要不是你们帮忙,我家葛根粉真不晓怎么搞了。感谢你们!”3月17日,年过七旬的汪全林老人见到他们村的扶贫队长王磊,急忙打着招呼。
据悉,汪全林是霍山县单龙寺镇双龙村的贫困户,老夫妻俩都70多岁,唯一的儿子身患残疾。老汪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售卖自家茶叶和上山挖来的葛根等农副产品。然而,疫情发生后,山区群众的农副产品线下销路受阻,这让往年每到春节成为“销售员英文香饽饽”的农副产品一时间变成了滞销品。
急群众之所急。随着疫情逐步好转,驻双龙村的扶贫工作队更忙碌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他们与乡镇驻村干部挨家挨户了解农产品待销情况,并通过乡镇微信平台发布信息,在网上找销路。
“销售员英文大多数贫困户年纪都偏大,不懂网上销售,在接到订单后,我们经常要自掏腰包为他们包装袋、包装罐,帮着打包、邮寄产品。”双龙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磊说,他们最近帮村里的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达1万多元。
像王磊一样,霍山县许多扶贫队员都当起了贫困户家的销售员、快递员。他们在朋友圈、同学群、工作群中帮着村民吆喝着卖土特产。
不久前,六安市民周宗亮看到单龙寺镇迎水庵村的待销土特产信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上该村扶贫队队长许秉飞,希望购买一些山茶油。不过,受疫情影响,快递迟迟难以发货。
万事开头难。眼看着贫困户挂网的第一笔订单就要黄了,许秉飞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他将茶油包装好,驱车送货上门。“销售员英文这么远,你还亲自送上门来,吃得好下次我再多买点!” 周宗亮很热情,也很诧异。单龙寺镇与他住的地方,往返一次至少一百多公里。
据了解,疫情发生以来,单龙寺镇已利用微信等渠道帮助18户贫困户销售葛根粉、蜂蜜等9大类滞销农产品,销售额达2万多元。
全县范围内,通过线上销售、网红带货、扶贫干部跑腿等方式,霍山县已累计帮助贫困户等销售积压在家的山芋粉丝、蔬菜、畜禽、水果等农副产品达50余吨,销售额达270多万元。(陈浩 刘太金 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