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澄清非缴费型养老金的性质和方向

< p >

项目性质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

新浪财经讯12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长江养老保险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象山财富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社会保障论坛暨《2019年中国养老发展报告》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非缴费型养老金的道路与国际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词。

高培勇在他的演讲中说,社会养老金是公共的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是公共性质的,那么即使没有钱,即使财政资金再次紧张,也有必要找到钱并给它充分的保证。其标准问题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资金充裕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调整,因此最根本的问题应该是非缴费型养老金。它是公共属性还是公私混合属性,还是私人属性,是一个基本问题。

以下是这次演讲的文字记录:

:

高培勇:

尊敬的王培安主任,尊敬的领导,尊敬的来宾:

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参加《2019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的发布会,这也是发布《中国非缴费养老金之路与国际经验研究报告》的重要会议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在像今年年底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季这样一个非常繁忙的时刻出席今天的会议。同时,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2019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的正式发布表示衷心的祝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虽然时间不长。然而,在中国社会保障领域,它在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保障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这样一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中心在此发布专题报告的意义不言而喻。

郑炳文教授也请我借此机会发表讲话。我没有对社会保障做过系统的研究。坦率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非缴费型养老金这个术语。不过,我注意到,冰文教授刚才说,无论是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还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典型特征是基本部分都是以财政转移支付作为财力支持的。它能被理解为这样一个基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居民养老金制度吗?如果我的理解仍然接近这一点,我认为我们需要探索财政养老金和非缴费型养老金之间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特别是宾文教授刚才提到的社会养老金。我注意到,该体系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分别是2009年和2011年,我认为可以通过将其定位于中国财政和税收体系70年的演变中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中国财税体制70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的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在这个时候,中国财税体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双重性。什么是所谓的二元性?总的来说,在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和城镇职工低工资的支持下,我国财政收入几乎100%来自国有企业的贡献。我记得1978年的数字来自国有经济单位的贡献,占国家财政收入的86.8%。如果我们加上大型城市集体,它几乎是100%,所以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现象。第二个现象是国有企业的形成,其财政支出几乎100%用于城市。因此,我们在概念上称那个时期的金融为“国有经济金融”,这是它的一个典型特征。第二个典型特征是,当时的财政资金几乎100%用于城市,很少用于农村地区。即使一些财政支出项目用于农村地区,我们也给它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支农支出”。所谓的“支持”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概念:一个人可以做或不做,用更多的钱做,不用更多的钱做,或多或少做。所以我们当时也称中国金融为“城市金融”第三个特点是,绝大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生产建设领域,很少或只用于剩余条件下的民生领域,所以我们也称当时的财政为“生产建设财政”因此,谈到计划经济和金融,通常有三个特点:1 .国有经济和金融;2.城市金融;3.生产和建设融资这种财政收支模式显然与当时的二元财税体制模式直接相关。因此,财政收入和支出在覆盖面方面有选择。它选择国有经济、城市地区和生产建设支出。就其支付标准而言,它在程度上也是不同的,至少分为国有和非国有,至少分为城乡,至少分为生产建设和民生在这样一个双重的财政和税收制度下,很难想象有一个非缴费型养老金和社会养老金保障这样的制度安排。

,从改革开放到2012年的第二阶段此时,我国财税体制的运行模式和财税体制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第一个变化是财政收入来源多样化。当然,它来自所有制的经济贡献或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制来源的多样化,这带来了财政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如果我们看看2011年或2012年财政收入的构成,我们可以找到这个。随着财政收入来源的多样化,财政支出的方向也多样化了。因此,在这个时候,金融已经逐渐从国有金融过渡到多种所有制金融。这是一个变化。第二个变化是,随着财政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和财政支出方向的多样化,财政支出领域不再局限于或集中于城市地区,而是逐渐扩展到农村地区、农业地区和农民群体。金陵董事还记得,我记得在2002年,财政部喊了一个口号,说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然后说公共财政的太阳应该照耀农村。大家都注意到,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只能了解财政运行模式和财税体制模式的历史。为什么当时我们提出要向农村发展,这是第二个变化第三个变化是,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支出的方向不再像过去那样特别强调生产和建设,而特别强调生产和建设。相反,它已经开始扩大民生领域和相应的投资。

的第三阶段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进入一个新时代始于2012年。我们围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进程,在金融体系建设中提出了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目标。这一制度的建设目标与以往的财税体制改革有什么区别?我们了解到,公共财政制度侧重于财政和税收制度的属性特征。它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财税体制。现代金融制度着眼于财税制度的时代特征,即跟上时代的进程,按照现代标准构建我国的财税制度。因此,我们对财税制度的理解就是这样一种解释和一种基于公共财政制度的财政制度安排。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现代金融体系的框架下,我们对财政收支的定位主要集中在技术的操作标准上,而不是其本质上因此,如果说我们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主要关注的是展示金融的公共性,那么在这个进入新时代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更重要的是,强调其建设标准。

我已经说了这么多,事实上,我想说这样的话。我注意到了文冰教授对我的非缴费型养老金报告的简短介绍。目前,我们正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需要研究:1 .财务问题;2.自然问题;3.治疗标准我看到这份报告是写这三个在我看来,与这三个问题相比,最根本的问题是非缴费型养老金的性质财务问题不是主要问题,甚至待遇标准也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澄清非缴费型养老金,特别是刚才冰文教授提到的社会养老金。它是公开的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是公共性质的,那么即使没有钱,即使财政资金再次紧张,也有必要找到钱并给它充分的保证。其标准问题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资金充裕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调整,因此最根本的问题应该是非缴费型养老金。它是公共属性还是公私混合属性,还是私人属性,是一个基本问题。

我注意到非缴费型养老金的时间是在2009年和2011年。我总的认为这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你能这么说吗?可以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产物。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只有在新时代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才开始特别关注人民在公平和正义、民主和法制以及安全环境方面的需求。在此之前,我们更注重物质文化的需求。随着我们进入新时代,我们给物质文化增加了另一种需要,即公平和正义、民主和法律制度以及安全环境的需要。随着这种需求越来越深入我们的视野,我们是否也将这种需求视为或部分视为公共性质?如果它是一种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那么无论什么样的财政收支状况,我们都应该把它纳入公共领域,给予财政保障项目

第2条,我也认为我们对财政支出的分类,其最基本的分类,有各种分类标准,最基本的分类,一是消费性支出,二是转移支出,在分类中我们不叫转移支付,转移支出,而这种转移支出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之间的转移,例如,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转移,这是转移支出,另一类是政府向居民转移支出中的转移支出因此,这种转移支出在中国很大程度上被转化为“转移支付”。但是,对于这种转移支付,我想说的是,在人类历史上财政支出模式的发展方向上,与转移支出相比,消费性支出在转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不是收到钱后消费性支出所占的比例在增加,而是转移支出所占的比例在增加。你可以比较中国目前的转移支出与消费支出的比率,以及发达国家的转移支出与消费支出的比率,你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征。

因此,基于上述背景材料,我倾向于根据特定居民群体的政府收入保障的性质来定位非缴费型养老金。显然,这种财政转移支出是针对特殊居民群体的,但这种特殊居民群体只与养老金问题有关。因此,如果这样的判断总的来说是好的,我建议在今天的会议中列出的需要围绕非缴费型养老金进行讨论的三个问题中,应该更多地注意证明非缴费型养老金的公共性以及非缴费型养老金与财政之间的关系。

我就说这些,不一定正确,谢谢!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