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八一南昌起义,人们自然会想到参加起义的铁血战士事实上,当时起义部队中不仅有男人,还有一群女兵,这群女兵也是偶然被发现的。
1957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筹备工作缺少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和文物。这时,预备小组的一些成员在杂志上看到了一本回忆录。这篇文章的作者实际上是一名参加南昌起义的女兵。工作人员立即赶到北京,找到了这位名叫胡的女兵。通过胡的介绍,工作人员陆续找到了其他女兵。
胡
据女兵回忆,这些女兵大多是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六期)的学生,少数是廖何香凝女士创办的女子培训班的学生。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接着又发生了汪精卫在武汉的反革命政变。
因此,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女学生纷纷离开学校。他们中的一些人跟随叶挺和和龙的部队到了南昌,并参加了随后的起义。这些女学生是人民军队的第一批女兵。
根据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部军事史,当时女战士有30人,她们积极参加战争。党组织根据他们的专业给他们分配工作。起义军南下时,有3人被分配到参谋团负责通信或保密工作,其余27人分别被分配到叶挺第11军、和龙第20军和朱德第9军负责宣传或救援工作。
无论是在行军还是在战斗中,女兵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陆军参谋长特别尊敬地看着她们。周恩来曾称赞女兵:“女士们,先生们,你们一路上表现得非常好。你很勇敢,有毅力。”当我们到达广东并站稳脚跟后,我们将派你去苏联深造,专攻军事。
在30名女兵中,王、、杨青兰、谭钦贤、陈觉武因其强健的体魄和英勇的表现被称为“四大金刚”。其中,17岁的杨清兰因年龄较小而被该组织要求负责宣传工作、书写和张贴标语,她还救了陈赓一命。
原来,在部队南下的过程中,起义部队于1927年8月30日在会昌与敌人钱大钧作战。叛乱分子损失惨重,大量人员需要医疗,军队中根本没有足够的医务人员。因此,决定负责组织宣传工作的杨庆兰被临时分配到前线当救援兵。
在战场上经过一片稻田时,杨庆兰隐约看见一个人躺在一条茅草沟里。她走过去,看见一个穿着背心和短裤的男人昏迷不醒地躺在草地上。他左腿中了两枪。他的膝盖骨和脚踝骨打折了。田沟里的水被注射的血液染红了。
杨庆兰没有时间去想这件事。她抓住重伤者,匆匆下山。汗水浸湿了杨清兰的衣服,但她咬紧牙关,尽了最大努力,终于把重伤者送进了医院。后来得知伤者是陈赓,叛乱第20军第3师第6团第2营营长
多年后,当陈赓和杨庆兰再次见面时,他们总是提到杨庆兰的救命之恩。他们还保持着深厚的革命友谊。
在30名女兵中,还有一对姓彭的女兵。他们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去参加起义。他们是彭依兰和彭元华。当时,他们的身份在武汉被揭露后,党组织决定第二天送他们去苏联学习。因为当时武汉和上海之间没有航班,他们先去九江,然后从九江到上海。船到达九江后,他们突然发现许多军校领导和女学生正准备去南昌。出于革命热情,他们毅然放弃了去苏联的机会,随部队到达南昌。到达南昌后,两人被分配到周恩来原敌委员会参加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写标语和担任通讯联络等。
彭元华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在三河坝重组军队。由于环境和条件恶劣,朱德决定让女兵们离开部队。当部队到达江西新丰县新田村休息时,朱德给彭元华打电话说:“同志们,部队正在上山改编部队,动员手无寸铁的同志离开队伍,但是大家都不愿意离开。你是救援队的党支部书记。你能拿着这个头吗?”
彭元华也拒绝离开球队。朱德补充道:“它靠近赣江,交通便利。将来会变得越来越不方便。”他教导说:“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革命!”听了这话,彭元华率先报名并离开了队伍。之后,女兵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队伍。
彭猗兰女战士
为八一起义作出贡献的女战士大部分是被党组织动员到当地继续为革命事业捐血的。
自然选择:女人不允许男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妇女获得了解放,自愿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光辉事迹总是值得学习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