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年轻一代、中年人和老年人都有强烈的储蓄意识,并定期将钱存入银行。然而,近年来,居民的存款额逐渐减少。中国的储蓄率从2010年的16%降至2017年的7.7%。2018年4月,居民储蓄下降了创纪录的1.32万亿元。
为什么有强烈储蓄意识的人突然拒绝储蓄?是因为人们开始变穷,还是有其他原因?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发现了以下原因:
首先,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开始转变
老一辈的人非常注重节俭,不会乱花钱。所有费用主要集中在家庭物质生活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并不高。然而,随着他们的孩子长大,有一定积蓄的老年人会用他们的积蓄和他们的孩子结婚。此外,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开始改变。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购买大量的保健品。他们可以被称为挥金如土,从不吝啬。第二,年轻人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没有钱储蓄。
对于年轻人来说,一种是贪图享受,没有储蓄意识;另一种是储蓄意识,但在经济压力下,没有钱可存。
许多刚开始工作或不打算结婚的年轻人喜欢提前消费。此外,年轻人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要求好的食物、衣服和乐趣。消费升级导致大量资本支出,自然也就没有钱可存了。即使有储蓄意识的人也不得不买自己的房子,因为他们面临着婚姻和孩子。他们不得不短期工作,赚取微薄的收入,并面临一系列压力,如抵押贷款。自然,他们没有钱可以存。
第三是工作人口的逐渐减少中国储蓄最重要的来源通常是劳动收入。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他们的财富创造能力正在减弱,随着医疗保健支出的增加,财富的消费也在增加。因此,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储蓄水平。自2012年以来,中国人口刘易斯拐点一直被提出。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16-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近1800万。毫无疑问,中国已经进入了劳动力负增长的时代。劳动力的减少表明用于储蓄的人口基数将进一步下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即使未来房地产不再成为中国家庭资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储蓄的下降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四,健康保险很健全,对存款的需求不大。
老一辈坦率地承认,最初的存款是给老年人看病的。现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非常健全。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越来越小,医疗压力减弱,医疗储蓄的实用性越来越差,储蓄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第五,利率贬值,人们理财意识改变
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降,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存款不能实现自身财富的增值,存款带来的好处微乎其微。人们开始尝试各种方式,如国债、购买房地产、管理货币,希望自己的财富增值。
总而言之,人们储蓄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观念的改变,而不是他们真正的贫困。观念的改变改变了人们先储蓄后升值的观念,人们开始投资各种金融产品,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