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的严格监管继续发挥作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再次指出产品违规和混乱。随着人身保险和汽车保险的“点名”,违反家庭财产保险和其他产品的行为也暴露出来。北京商报记者今天从中国保监会获悉,为巩固公司产品管理的主体责任,提高行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国保监会近日组织了第二次财产保险公司产品条款和费率的非现场检查。7月23日,监管机构宣布了检查结果,20家保险公司收到了“罚款”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7月23日,中国保监会对20家财产保险公司发布了《关于行政监管措施的决定》,责令相关公司立即停止使用有问题的产品,并限期整改与此同时,11家案例严重的公司被禁止在3至6个月内报告新产品
具体来说,中国煤炭财产保险、安盛田萍财产保险和三井住友财产保险三家公司被禁止申报新申报产品六个月,富邦财产保险、金泰财产保险和都邦财产保险八家公司被禁止申报新申报产品三个月,中国联合财产保险、太保财产保险和台山财产保险九家公司被要求整改
例如,《[行政监察办法决定(2019)》第21号显示,经调查,安盛田萍财产保险存在费用补偿医疗保险等不同情况,不区分被保险人是否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条款名称不规范;部分豁免内容没有做出明显提示;15违规等不完整的费率表要素
因此被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采取了三项监管措施,即立即停止使用问题产品,并在一个月内完成问题产品的修订;禁止公司在六个月内提交新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农业保险产品除外);要求对公司产品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自查和整改。
保险公司的销售总监告诉记者,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某些产品的费率设定不合理,就会影响保险产品的性价比。就条款而言,事实上,许多客户根本不理解这些条款。如果条款写得不清楚,以后的理赔可能会有问题。
"通常在销售过程中,如果客户不能理解,也就是说,保险公司说的就是事实,这导致客户处于弱势地位。一些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权利的顾客会抱怨,但对绝大多数顾客来说,他们可能正遭受哑巴亏之苦。””销售总监说
“骂人”21未决问题
据了解,中国保监会将对20家财产保险公司的1550家家庭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产品进行全面检查。同日发布的《中国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对财产保险公司注册产品条款和费率进行非现场检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划定了21项违规行为
具体而言,中国保监会指出了保险产品条款、保险产品费率和产品备案方面的21个突出问题,其中保险条款11个,保险费率6个,产品备案4个
银保监管委员会指出,突出问题主要有:汽车相关责任纳入备案产品;短期健康保险或责任保险条款是指已经废除的残疾人评估标准;将长期保险的概念引入短期健康保险;费用补偿医疗保险的主要保险条款或费率并不区分被保险人是否有社会保障。主要保险费率的浮动条件没有明确规定等。
此外,公司产品普遍不规范或有缺陷,主要表现在保险条款名称不规范、保险条款或保险费率不规范、备案表有缺陷、产品分类或信息录入有缺陷、文字表述有缺陷等。
此外,《通知》还提出了三项工作要求,要求保险公司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主动做好产品自查工作各公司要以第一次和第二次产品检查为契机,结合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控制产品检查中发现和上报的问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的要求,对所有销售的保险产品进行全面自查,及时清理被取消的问题产品和“僵尸”产品,做到彻底细致,不留死角。
关于下一步,中国保监会表示将密切关注公司产品自查整改、清理修订情况,加强产品检验结果的应用。继续开展产品深度检验,实现财产保险公司产品检验全覆盖;未能纠正产品问题、积极进行产品自检和清理、履行产品管理主要职责的公司将严格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
产品因违规多次上市。事实上,这个关于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公告并不是突然的。
自今年以来,已有两个关于人身保险产品的通知。今年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个人保险产品近期典型问题的通知》,命名了24家保险公司。5月13日,发布《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人身保险产品近期问题的通知》,重点关注2018年产品回溯和近期产品备案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共命名26家保险公司
此外,汽车保险产品也被“命名”。今年2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建立机动车保险条款和费率违规举报制度的通知》,公布举报信箱、受理范围、线索要求和保密措施等信息,积极鼓励市场主体举报车险手续费违规行为。
同时,5月,监管部门下发了《关于继续加大整顿车险市场混乱工作力度有关问题的函》。在核实保险公司非法使用核定的车辆保险费率后,国家计划单列市保险机构先后对32个城市采取了停止商业车辆保险条款和费率的监管措施。
今年,黑龙江、湖南银监局要求辖区内财产保险公司直接打印保单销售车险手续费、佣金等信息,有效打击车险手续费高、回扣多的混乱局面。
。对于违反保险产品条款和费率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湘南表示,这将影响消费者权益,如消费者容易购买需求不合理、真实的产品,容易因营销效果的影响而购买实质保护少的产品,或者产品性价比过低,产品定价过低而无法续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