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现状,突破制约,是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对此,邹平市进行了宏观调控和科学规划,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土地增减挂钩的导向力。为了完成最初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充分激发土地增减的动力。提倡以实际工作为己任,大力凝聚土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动力。
关于土地增减挂钩工作,邹平市改变了原有的一村一改的模式,将原有的用地改为新建,将全市范围内的增减挂钩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优先考虑土地流转基本完成、村两委班子强有力、符合土地规划、村民改造意愿强的村庄作为统一集中安置的实施对象,避免了分散布局、无序发展、村民收购意识不强的困难。同时,坚持规划指导、总体产业布局,移民安置区优先安排城镇居民安置,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城镇;对于那些无权在城镇定居的人,应优先考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区,并努力建设新的农村社区。特色城镇、新农村、美丽农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
是大力发展集约、高标准的新农村社区。邹平市采用“多村一社”安置模式,优先选择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城镇住宅最佳区位。同时,建设幼儿园和老年公寓,让孩子就近享受幼儿园教育,老人可以免费享受村里的养老服务,实现有孩子、有老人、有其他人的好处。焦桥镇西营村原位于邹平市和桓台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在连接土地增减的过程中,西营村和朱雅村一起被安置在镇中心,靠近学校、医院和胜利河风景区。就业、上学和医疗都非常方便。
为确保项目实施有足够的拆迁建设资金,邹平国家投资公司积极做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融资工作,至今已累计融资7亿元。为确保安置房建设,剩余土地指标补贴标准从35万元/亩提高到45万元/亩。增加补贴资金可以充分保证村民“住楼上不用花钱”,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加快资金配置进度。项目村拆除、复垦验收后,可申请拨付50%的补助资金。这确保了项目的安置区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顺利启动,并缩短了村民躲藏和向外移动的时间。
邹平市坚持优化审批流程,结合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立”试点工作,探索研究发放农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开辟项目用地供应、确权发证的封锁点,保护外迁村民的合法权益,为村民提供“放心”。
据了解,2019年以来,邹平市已启动39个增减连栋项目,拆除旧院落5633个,建筑面积90.13万平方米,腾空古村落用地4107亩,开工建设12个安置区,总面积140万平方米。同时,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400万元,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10多万元。随着土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推进,清洁供热改造、生活污水处理、城市用地空间等难题也得到了解决。提高城中村居住质量、改善生态居住环境、完善产业支撑布局的“三代三美”局面初步形成,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高。